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话题 > 心理测试 > 正文

高考的重大心理有什么呢

发布时间: 2012-05-02 08:21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两天的高考刚结束,随即要进入填报志愿、等待成绩和录取的“后高考时期”,考生们可能呈现出更多更大的心理问题和压力。据统计,高考结束后两周是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考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放纵型、抑郁型、焦虑型和迷茫型四类。

放纵型

备考时,复习多,睡眠少,一考完就天天睡;考前,不能上网、唱K、出去玩,考后,通宵上网、玩游戏或去外地旅游……考后,不少学生会有“反正考完了,可以放松”的心理,而家长也觉得孩子高考不容易,应该放松,容易听之任之。

不少考生误把放纵当放松,考后选择疯狂娱乐。高三的学习压力使考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高考结束是一个释放点,一旦有机会放松就有点过于兴奋。这类考生大多在考试中发挥不错,考后才有心思玩乐,不过神经紧绷一下子完全放松,没有缓冲过程的话,对考生身心健康肯定不利。

调适:健康平和渐进放松

宣泄考试压力要慢慢进行,火山喷发般地释放压力,会形成严重的心理落差。考生要解压,应选择适度、缓慢地放松,而非放纵。

解压可选择健康、平和的方式,如打球、游泳或听音乐、看电影。以运动放松身心,还能锻炼身体,当然每天需要保持充足睡眠,但忌睡懒觉。除运动外,考生也可通过调整性的学习来过渡。高考结束,意味着新的学业将到来,因此做些知识储备很有必要。此时,可看看散文类书籍,也可以复习下英语,为大学入学测试做准备。家长也要进行适当监督。

“孩子在高考后易产生‘期待型焦虑’,考得不好的容易自责、内疚,考得好的则可能过度放纵。”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赵长江称,孩子的考后心理状态,家长、老师应及时关注,正确调适。

抑郁型

某一科发挥失常,或考后才发现做错一些简单题目,或总体考试成绩与预期有差距,这时有些考生就会冒出“怎么当时就不认真审题”、“多检查一遍就好了”等假设性想法,陷入悔恨和自责中;有些考生因考试不顺利、成绩不理想,觉得对不起关心自己的家人或老师,存在严重的内疚心理,甚至是负罪感,因此可能整天闷在家里,不好意思见亲朋好友,心情抑郁。

考后有严重自责心理的考生,一般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科学而长远的规划,思想过于单一,容易把高考看作是通往升学、前途的“独木桥”。因此,考试不顺利会让他们有挫败感,产生希望破灭的想法。而产生内疚心理,则是因为高考期间得到家人的细致关怀和照顾,以及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考出好成绩是考生想用来报答的方式,但事与愿违。

调适:客观评价高考,营造和谐家庭关系

“仙人打鼓也有时错”,生活中意外难测,考试发挥失常属人之常情,何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高考,成功与遗憾并存,在大学无法实现100%录取率之前,考得不理想的考生一定会有。但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条条大道通罗马”,其实高考并没那么大“能耐”,足够影响考生一生。“望子成龙”是许多家长的美好心愿,但意愿无法代替事实。家长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要给孩子留出空间,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考生无需过分自责,应从考试中吸取教训,并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自信,莫把一次的成败当结论。而家长在考后,应多关心孩子,少点虚荣心,不要随意比较或反复责怪孩子。无论孩子考得怎么样,都应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给于适当安慰和鼓励。同时协助孩子填志愿、选学校,做出适合孩子学业发展的决定。

焦虑型

一些考生考完试后,经常回想做题过程,一会担心高考作文离题,一会怀疑数学题算错,或者忧虑英语涂卡涂错等。而跟同学对答案,或参照标准答案后,反倒更加焦虑,甚至出现抑郁寡欢、失眠等症状。

这是考生担心成绩、看重结果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也是考生对自己行为负责,进行考后反省的一种情绪状态。适当忧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焦虑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应及时给予正面指导。

调适:正视考试结果

一方面,考生要接受事实,考试已经结束,成绩无法改变了,再多忧虑也没用,要学会放下;另一方面,坦然正视心理和情绪变化,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不要一味埋怨自己。

此外,考生也可以参照自己的担忧,估算考试可能出现的最好、中等及最差成绩分别是多少,同时按分查找适合自己、可填报的高校。待成绩公布,因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在填报志愿的这场“人生抉择”中,方能发挥好,交出满意“答卷”。

迷茫型

高考结束了,紧张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生活也变得没有目标了。考的好的同学,不知道下一步努力奋斗的目标在哪儿了;考的不好的同学,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什么地方。对未来充满了彷徨和无奈,好好的人生道路瞬时变的没有了方向。

调适:转变观念

当你把高考当作人生的新起点而不是终点时,一切就会变得明晰起来。用生命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考,我们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极目标。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再分解成每一个小目标,人生,将不再迷茫。

对于没有考好的同学,要想清楚自己失败的原因,再决定未来的方向。是选择复读、读专科、出国留学、直接工作还是学一项实用的技能,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综合考虑家人、朋友的意见,做好人生规划。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怎样克服高考心理呢?
怎样克服高考心理呢?
青岛市民姜先生一直想让儿子小伟上军校。原本以为以小伟平时的成绩应该没问题,可小伟发挥失常,高考成绩刚过军检线,与所报军校失之交臂,让张先生大失所望。可更让他揪心的是,小伟觉得考得太差没有面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父母跟他说话也爱搭不理。山东昱博心理咨询工作室主任单如波认为:“...[详细]
发布于 2012-02-06

最新推荐

手掌真的可以看相吗
手掌真的可以看相吗
手掌看相属于伪科学范畴,其准确性缺乏实证支持,但掌纹变化可能反映部分生理或心理状态。1、遗传因素:掌纹形态受遗传基因影响,胎儿期3-4个月形成后基本固定。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会出现特殊掌纹通贯掌,但这属于医学体征观察而非命理预测。临床...[详细]
2025-05-23 14:07
都不觉得饿怎么回事
长期不觉得饿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或慢性疾病有关。1、胃肠问题:胃炎、胃轻瘫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延缓胃排空速度,导致饥饿感减弱。胃酸分泌不足或胃肠动力异常直接影响食物消化效率。治疗需针对病因:胃轻瘫可用多潘立酮促进...[详细]
2025-05-23 14:05
突然间暴饮暴食是什么原因呢
突然间暴饮暴食可能与情绪波动、压力触发、生理失衡、饮食紊乱或环境诱因有关。1、情绪波动: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或孤独感可能引发情绪性进食。大脑通过食物刺激多巴胺分泌暂时缓解不适,形成依赖循环。改善方法包括正念训练识别情绪信号,记录饮食情绪日记...[详细]
2025-05-23 14:04
一天都感觉饿是怎么回事
一天都感觉饿可能与血糖波动、饮食结构失衡、情绪压力、睡眠不足或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1、血糖波动:高糖饮食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血糖骤升骤降触发饥饿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搭配蛋白质如鸡蛋、希腊酸奶稳定血糖,避免空腹摄入甜食。2、饮...[详细]
2025-05-23 14:03
突然暴饮暴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突然暴饮暴食可能由情绪压力、激素失衡、节食反弹、睡眠不足、神经性贪食症等原因引起。1、情绪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刺激大脑释放皮质醇,触发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长期压力可能导致情绪化进食形成习惯。应对方法包括正念呼吸训练、记录饮食情绪日...[详细]
2025-05-23 14:01
暴饮暴食的是什么病
暴饮暴食可能由遗传因素、情绪压力、神经内分泌失调、饮食环境刺激或进食障碍疾病引起,需结合心理干预、药物调节及行为矫正综合治疗。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者暴饮暴食风险增加3-4倍,与5-HT2A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治疗需基因检测结合...[详细]
2025-05-23 14:00
暴饮暴食是什么现象造成的
暴饮暴食现象由遗传易感性、情绪压力、节食反弹、社会环境刺激、多巴胺分泌失调等因素共同导致。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3-4倍,特定基因如FTO基因变异会影响饱腹感信号传递。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识别自动进食冲动,药物干预可...[详细]
2025-05-23 13:59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