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话题 > 正文

设置朋友圈3天可见,此等心理需要深思

发布时间: 2021-05-26 11:55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本文专家:唐义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设置朋友圈3天可见,此等心理需要深思

最近,关于#超1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话题,纷纷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很多人戏称现在还保持朋友圈全部可见的人,可能是不知道怎么设置三天可见,也可能是微商。

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人也是各有各的理由,有人觉得过去的自己黑历史太多、有人不希望他人过多地介入自己的生活、有人只是想自己看起来更有神秘感……

我们身边也会听到类似的对话——

“你朋友圈三天可见,咱俩还有加好友的必要吗?”

“你觉得没有,那就没有吧。”

朋友圈是维护“中距离关系”的社交工具,身边的朋友无法见面时,朋友圈是能够让我们和关心的人保持联络的重要方式。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代,朋友圈三天可见也成了用户喜爱的社交屏蔽功能。

那么,其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动因呢?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看。

朋友圈三天可见,是一种社交保护行为

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人社交压力,压力值升高了,自然会触发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激活了本能中的“战或逃”反应,大多数人会选择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愿意将自我的情况展示给别人,这是一种出于社交安全感的考虑。这其实无可厚非,因为社交安全感的基础是人际距离,全方位展示的朋友圈,会有过短的人际距离,从而给自己心理上造成一种不稳定感。

有时候,很多不法分子都是在朋友圈中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继而给朋友圈的主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国外的研究显示,一些有恋童癖的惯犯是会在孩子家长的朋友圈中获取受害者信息的。所以,如果单从社交安全感的角度考虑,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朋友圈只显示三天”,其实是一种朋友圈管理。

设置朋友圈3天可见,此等心理需要深思

长期隐藏朋友圈,可能会隐去社交存在感

一个朋友圈只显示三天的人,其内心的潜台词仿佛是:“我最近过得很好,但是我没准备好让你们知道我的过去!”这给人一种他有意在隐瞒什么的错觉,其社交人物设定是让人琢磨不透的。

有时候这种隐藏朋友圈的距离感会给人一种安全感,甚至会让你得到一种通过社交距离而产生的“人际势能提升”错觉,但说白了,其实就是高冷。

高冷范

但是,就像约翰·多恩说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依赖于社交赋能的时代,隐藏了朋友圈有可能会失去用自我呈现换取社交货币的机会。任何一次在社交场合中的撤退,其实都在切断自己和身边朋友的情感链接,当你在社会媒体中隐去时,你可能就失去了线上社交中的存在感。

隐藏朋友圈,也可能会失去自我认识的机会

当我们在朋友圈中隐去了过去的自己时,同时也失去了一次自我认识的机会。

心理学上有著名的“乔哈里视窗”理论,通过“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又称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

隐藏的朋友圈是一种对自己的刻意隐藏,是一种社交媒体上的单向沟通,这逐渐会扩大成自己的盲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把自己的生活和观点拿出去接受检验,也就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行为的对错。封闭了自我,也许会得到暂时的安全,但扩大了盲区。

相反,开放的朋友圈,是在缩小自己的盲区,朋友圈的评论就是来自他人的反馈。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不断接受他人反馈,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各种新的可能性。

即使过去的朋友圈会有一些“黑历史”,也不妨进行适度的展示,成熟的人应该敢于让身边的人见证自己的成长。如果涉及到了隐私不能展示,也可以用朋友圈分组的办法来管理。

在日常的朋友圈管理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不秀下限,保证朋友圈的纯洁性

朋友圈中类似“是中国人就转”这样的内容,一点开难免是传谣造谣,发这种朋友圈无疑在秀智商下限,应及时清理掉。不要把朋友圈当成宣泄情绪的领地,一时冲动发出负能量的朋友圈。

尽量保证朋友圈内容调性和你的社交人设一致,要防止“人设杂糅”,给人一种一身多职,不靠谱的感受,更要防止“人设崩塌”的情形。

设置朋友圈3天可见,此等心理需要深思

在朋友圈精耕细作,持续输出

持续输出是建立朋友圈个人品牌的关键所在,一次性的、简单的建立认知是不够的。在信息纷杂的今天,人们的记忆很容易在信息洪流中退化,你必须得持续地输出和传播你的品牌标签才可以。朋友圈打造的本质是对你想影响的人,进行认知建设,让人们接受你的定位,所以,在你的表达和宣传要恰到好处、切中要害。

守住底线,让真诚成为社交标签

现如今,个体已经不能再靠投机取巧取胜,信息的流动比以往更为透明,每个人都曝光在互联网之内。想要在人前闪光,踏踏实实地把事做好才是王道。

想要闪光,就要拒绝投机,裹着事实前行。朋友圈中内容纷杂,信息虚实难辨,现在社会的信任成本逐渐抬升,只有真诚才是你最好的自我标签。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朋友圈都是土豪?喜欢在朋友圈装土豪是什么心理
朋友圈都是土豪?喜欢在朋友圈装土豪是什么心理
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会有几位这样的“演员”,他们明明生活乏善可陈,却天天在朋友圈发出来源不明的炫耀内容,包括各国的名胜打卡、豪车、奢侈品、高档美食、磨皮特别厉害的自拍。朋友圈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获得关注和肯定,甚至连某电商平台都开始售卖相关炫...[详细]
发布于 2021-06-29

最新推荐

手掌真的可以看相吗
手掌真的可以看相吗
手掌看相属于伪科学范畴,其准确性缺乏实证支持,但掌纹变化可能反映部分生理或心理状态。1、遗传因素:掌纹形态受遗传基因影响,胎儿期3-4个月形成后基本固定。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会出现特殊掌纹通贯掌,但这属于医学体征观察而非命理预测。临床...[详细]
2025-05-23 14:07
都不觉得饿怎么回事
长期不觉得饿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或慢性疾病有关。1、胃肠问题:胃炎、胃轻瘫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延缓胃排空速度,导致饥饿感减弱。胃酸分泌不足或胃肠动力异常直接影响食物消化效率。治疗需针对病因:胃轻瘫可用多潘立酮促进...[详细]
2025-05-23 14:05
突然间暴饮暴食是什么原因呢
突然间暴饮暴食可能与情绪波动、压力触发、生理失衡、饮食紊乱或环境诱因有关。1、情绪波动: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或孤独感可能引发情绪性进食。大脑通过食物刺激多巴胺分泌暂时缓解不适,形成依赖循环。改善方法包括正念训练识别情绪信号,记录饮食情绪日记...[详细]
2025-05-23 14:04
一天都感觉饿是怎么回事
一天都感觉饿可能与血糖波动、饮食结构失衡、情绪压力、睡眠不足或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1、血糖波动:高糖饮食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血糖骤升骤降触发饥饿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搭配蛋白质如鸡蛋、希腊酸奶稳定血糖,避免空腹摄入甜食。2、饮...[详细]
2025-05-23 14:03
突然暴饮暴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突然暴饮暴食可能由情绪压力、激素失衡、节食反弹、睡眠不足、神经性贪食症等原因引起。1、情绪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刺激大脑释放皮质醇,触发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长期压力可能导致情绪化进食形成习惯。应对方法包括正念呼吸训练、记录饮食情绪日...[详细]
2025-05-23 14:01
暴饮暴食的是什么病
暴饮暴食可能由遗传因素、情绪压力、神经内分泌失调、饮食环境刺激或进食障碍疾病引起,需结合心理干预、药物调节及行为矫正综合治疗。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者暴饮暴食风险增加3-4倍,与5-HT2A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治疗需基因检测结合...[详细]
2025-05-23 14:00
暴饮暴食是什么现象造成的
暴饮暴食现象由遗传易感性、情绪压力、节食反弹、社会环境刺激、多巴胺分泌失调等因素共同导致。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3-4倍,特定基因如FTO基因变异会影响饱腹感信号传递。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识别自动进食冲动,药物干预可...[详细]
2025-05-23 13:59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