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话题 > 心理测试 > 正文

怎样改变"讨好型人格"做真正自己?

发布时间: 2021-11-17 17:16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个之所以会讨好他人,往往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或者是无法面对失败的恐惧。他们总是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以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他们有一种认知上的缺陷,就是看不见自身的优点,又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

怎样改变

01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Sherry Pagoto博士(Psychology Today许可心理学家)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碍。

他指出:讨好型人物,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绝,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害怕被拒绝,典型的潜在感受就是“如果我没有尽我所能去让他们开心,他们就会离开我,也不会再关心我了”。

这种感受通常是由于缺乏关爱,或者被重要的人抛弃、拒绝,或是不稳定的情绪造成的。

害怕失败,潜在的感受是“如果我犯错,我会让别人失望甚至被惩罚”。这种感受的来源,一般是在早些时候,因为做错了一些小事,收到严重的惩罚所留下的心理阴影。

两种感受都有一个共同点:只在意别人的感受,忽视自己内心的心法。

怎样改变

一旦内心接纳了别人评价,人就会以他们的评价来定义自己,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02

讨好型人格:短期受益,长期的代价。

一个总是讨好别人的人,在别人心中,总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他从来不会说“不”。让这样一个人帮你做这做那简直轻而易举,这听起来倒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事实不然。

怎样改变

这些人总是极力地维持和别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可以说,这种取悦其实是一种自我牺牲。

比如,当这些人处在一个团队中,一开始别人吩咐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是非常积极的,尤其是得到别人正面评价的时候。

但是,久而久之,当这些人无力做好某些事情,他们心中就会产生多余的内疚和焦虑:害怕别人对自己工作成果的不认同,害怕与同事发生冲突,不想惹麻烦。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对他生气,估计天都要塌了。

总之,这类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越过了边界:他们已经不是简单地去表达自己的善意、乐于助人,而是已经被人际冲突的恐惧感征服了。

03

总是讨好别人,会导致什么后果?

承担过多的责任。因为不想让别人不开心,所以别人吩咐什么就答应什么,这不仅是超负荷工作,而且会产生怨气、倦怠,从而适得其反。

最终别人会因为你太过在意这些承诺而感到失望。

1.不敢表现自己的实力

讨好型人格害怕发挥失常的人会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如难过、羡慕或敌对,因而经常“留一手”,不敢表露自己,后果就是,有机会都轮不到自己。

2.承受更多的压力

一个不懂说“不”的讨好型人格,最容易顺从别人的话。

举个栗子,在酒桌上,明明很清楚不能喝太多酒,却对别人敬的酒来之不拒,最后难受的也还是自己。

讨好型人格可以戒掉吗?可以,但是很难。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认知上的缺陷:因为看不见自身的优点,又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

讨好型人格是从小养成的,人从小时候开始,效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并且任何事都尽力做到让父母满意---这样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渐渐地,随着自我成长,生活慢慢独立以后,这种习惯就迁移到了社交人群上面。

从小时候试着让父母满意,长大后就变成了让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满意,如此才能获取一点安全感。别人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自身的价值越来越模糊不清。

想要改掉这样的习惯,或者说,淡然面对别人的评价,明显是不容易的。

但是再不容易,也应该做出努力,万一成功了呢?

04

如何改变“讨好”的心态?

1. 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你不能控制别人怎么想,与此同时,你也没有义务对别人的人话完全赞同。你应该明白,自我价值不是由别人的评价决定的,而在于自身的评价。

-别人没有义务喜欢你,也不会对你做的事情有太多的想法,少给自己一些压力。

-当你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没必要苛责自己,不如总结教训,不断成长。

2、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自私。或许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回忆你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并列出那些你不喜欢,但是不自主去帮别人做了的事情。然后,写出你为什么不想做这些事情。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事情都违背了你的原则。

所以,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原则。举几个栗子:我不喜欢负能量,但是别人让我帮忙做的事情会让我心情不好,我会拒绝;

要我帮忙的事情必须符合我的价值观,否则拒绝;我今天要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如果这个忙太花时间,我会拒绝……

3、接受你初次拒绝别人的内疚感

改变习惯的开始总是艰难的。由于习惯了以别人的情绪为中心,所以很难将拒绝说出口。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不用内疚,不用抱歉,因为他会找另一个可以帮忙的人,或者另一种解决办法。

如果你还是还是心软了,可以从反面想象一下事情的后果:我又帮忙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然而事情总是可以解决的。别人也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有太多的想法。

4、学会自爱,提高自信

遵从己心,相信自己,不要过多地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即使你获得了别人再多的好评,但这不是真正的你,学会自爱才会体现你的价值。

不必时常和别人做比较,接受并且更爱自己,像对待良师益友一样,善待自己。有时间不如去做一些喜欢的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信的人才是真正被人喜欢。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如何改变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如何改变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要想改变讨好型人格,首先需要意识到这一倾向的存在,确认它如何影响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过于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以至于忽视了自己的感觉和愿望。这个习惯可能源于童年的经历或者内在的不安全感,所以改变这种模式需要时间和耐心。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详细]
发布于 2025-01-04

最新推荐

刺猬型人格的十大特点
刺猬型人格通常表现为敏感多疑、防御性强,具有明显的社交回避倾向。这类人格特点主要有过度警惕、情感疏离、完美主义、非黑即白思维、易受伤害、过度自省、回避亲密关系、固执己见、情绪波动大、缺乏安全感等。1、过度警惕刺猬型人格者常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详细]
2025-08-15 16:10
刺猬型女孩特点性格
刺猬型女孩通常指外表冷淡但内心敏感的女性,这类性格往往表现为防御性强、情感内敛、独立自主、边界感明确、渴望深度联结等特点。刺猬型人格的形成可能与成长环境中的情感忽视、过度保护或创伤经历有关,其核心矛盾在于既害怕受伤又渴望被理解。1、防御性强...[详细]
2025-08-15 14:31
刺猬效应怎么结合自身来谈
刺猬效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来理解,主要通过调整人际距离、识别心理边界、培养共情能力、建立安全空间、练习适度依赖五种方式实现。一、调整人际距离刺猬效应揭示人际交往中距离过近易产生伤害,过远则无法取暖。生活中可观察自己与他人互动时的舒适区,例如在...[详细]
2025-08-15 12:51
刺猬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和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刺猬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需要保持适当心理距离的现象,源于叔本华寓言中刺猬取暖的比喻,强调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1、边界保护刺猬效应揭示了个体对安全空间的本能需求。当人际距离过近时,可能因性格差异或价值观冲突产生心理摩擦,类似刺猬相互刺伤。职场中...[详细]
2025-08-15 11:12
刺猬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和人之间要保持恰当的距离
刺猬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需要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既避免过度疏离又防止过度亲密带来的压力。这一概念源于叔本华的寓言,强调亲密关系中的平衡艺术。一、概念起源刺猬效应源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冬季寓言:两只刺猬为取暖靠近会被彼此刺伤,离远又无法御寒,最...[详细]
2025-08-15 09:33
刺猬效应是指什么效应
刺猬效应是指人际关系中因心理距离过近导致的矛盾现象,源于叔本华寓言中刺猬取暖的隐喻,揭示亲密关系中的进退两难。1、心理距离矛盾刺猬效应描述了个体既渴望亲密又需要独立空间的心理冲突。当人际关系距离过近时,可能因性格差异、习惯冲突或价值观不合产...[详细]
2025-08-15 07:53
刺猬效应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什么
刺猬效应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距离的重要性。这一心理学概念源自叔本华的寓言,描述人际亲密与疏离的动态平衡,主要有心理边界、情感舒适度、关系持久性、沟通效率、自我完整性五个核心维度。1、心理边界刺猬效应揭示个体对心理安全距离的本能需求。健...[详细]
2025-08-15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