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人群心理 > 正文

父母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放不下的心

发布时间: 2021-11-10 18:37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01

被控制下的孩子怎么做都是错: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不要碰那个,小心伤到!"

"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听我的,别自己瞎弄!"

"我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

"都说了不让你这样干!"

……

发号施令的话也许父母经常脱口而出,

但你可能不知道,

这些话正悄悄地

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02

父母的控制会影响孩子一生

如果你认为小时候习惯性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会自己改变,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非常非常难!

比如,即便现在的我已经结婚生子,每次我从超市回来,我妈也必定会问:"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如果我不回答,母亲大人便会翻购物袋查小票价格。

查完之后,她会说:"这个那么贵,为什么要买啊?那个没什么用,真是浪费钱!"

然后我也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和审美,重新评估我的人生。并最终得出:"嗯,我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这样的想法。

在我妈控制与洗脑之下,她让我相信:"我这么懒,这么蠢,婆婆又这么不待见我,我一无是处,我照顾不好我自己的孩子!"

在父母控制之下长大的孩子,即便是有了自己的小孩,也是软弱无力的,就像从未长大,没有自信能够养育好他。照顾孩子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又被长辈揽到身上。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我想带他离开我的父母,我妈便说,"你现在翅膀硬了,用不着我了,你走了再也别回来!我老了,没用啦!"可如果继续留下,我妈又会说,"自从给你带孩子,我多辛苦!这么大年纪了,还享不到一天福。"

我怎么做都是错,常常觉得很痛苦。

03

过度包办即是控制

如果说我是在我妈的控制之下长大,那么我弟弟就更加可怜了。

妈妈41岁生下弟弟,作为家里的唯一的男丁,弟弟从小,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种种细节不再描述,且说一下弟弟的现状。

弟弟现在已经25岁了,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打游戏。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妈,我吃什么?"

他完全不工作(也不想)、不出门(除了去网吧),不社交(除了打游戏的队友)。

他就像是一只被圈养在家的宠物,丧失了一切生存的基本技能。我甚至无法想象,等父母老了动不了甚至离去的那一天,我弟弟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会很客观的说一句:

弟弟这辈子已经毁得差不多了。我曾经想,也许只要他活着,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父母大概觉得:我们会一直养你,可是他自己的人生呢?

04

自闭 ,源于过于被控制

我之前的公司有个叫小D的同事。我刚去公司的时候,他每天最早来开门,打扫老板办公室,接着就坐下来打游戏。开始我以为他是老板亲戚,才这么有恃无恐。

可听同事八卦才知道,小D有自闭症,跟人沟通有障碍,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妈妈生活。

老板租的是小D妈妈管的房子,碍于情面把小D收进公司,表面上是给他一份工作,实则就是做点"扫地僧"的基础工作。

每个月小D妈妈给老板300块,再经老板的手发给小D当"工资"。我听了之后觉得好感动,感叹这世上母爱的伟大。

有次单位聚餐,我们叫了小D一起,小D一开始还很开心,有说有笑,可转身接了一个电话,回来脸色就变了。

他支支吾吾地对我们说,"我不吃了,我妈让我回去,她好像没带钥匙,我得给她送钥匙去。"小D说完转身走了,大家好像都发现了什么。

其实平常的小D除了跟人交流少一些,说话时不看别人眼睛、说话神情有些逃避游离之外,跟普通人并没有两样。特别聊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游戏),还会眉飞色舞。

但一说起他的妈妈,他就会瞬间沉默,陷入一种自闭的状态里。也许,小D并不是真的自闭,只是他妈妈的爱让他窒息。

05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自从有了孩子,我常常会回头看自己的成长之路。

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免不了地为他牵肠挂肚。担心他饿了、累了、病了、摔了,担心没有自己陪伴在身边,他是不是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有位心理老师说过:"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就等于是在咒他死"。这点并不夸张。

自闭的小D,背后是一个连跟谁吃饭都要干涉的妈妈。

我的弟弟,被娇生惯养,25岁不找工作、啃老、宅家,因为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已经被家人包办好了。

他们就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渐渐丧失了生命机能,渐渐的被这样的生活消磨尽生命,最后慢慢的死去。

控制欲的源头是缺乏安全感

控制欲强的妈妈,大多来自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她们年幼时或缺衣少食或经历骨肉分离、生活动荡。长大后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掌控,让自己的世界不再崩塌。

她们想把自己没得到的,通通都给孩子,对孩子的控制是因为她们自己强烈的没有安全感。所以宁愿孩子天天在家打游戏,荒废终生,也不愿意他们去外面的世界经历风雨。

但妈妈毕竟不能代替孩子活一生。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和独立的意志,他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可高。

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

前人用生命和鲜血告诉我:自由不仅仅是信仰,

更是人性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没有,他的一生,也只能悲惨收场。

06

正确面对自己的控制欲

我对孩子也有控制欲。他不收玩具,我会生气。他不按时睡觉,我会生气。他不听话,我也会生气。但我宁愿他跟我争辩,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解释,也不要他盲目顺从。

因为我知道,我不能控制他,保护他一辈子。所以一开始就不能千依百顺地宠着他。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现在将他保护的面面俱到,将来他在社会上,就会头破血流。

所有他需要自己历练和经历的,他需要自己磨练才能够收到宝贵经验的,一样都不能少。

其实,父母们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放不下来的心。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异地恋,放不下,如何挽回?
异地恋,放不下,如何挽回?
我今年27岁,她23岁,我们是通过陌陌认识的,当时她正与第二个男友分手。而且那几天我也在上海在看演唱会,就见面了,安慰她,给她温暖,我们都很开心,不过她说我们不可能。后来我就回长沙了,中间电话微信联系,相处很愉快,她说我们很适合,我就飞到了...[详细]
发布于 2019-02-10

最新推荐

不喜欢妈妈是什么心理
不喜欢妈妈是什么心理
不喜欢妈妈可能源于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冲突或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常见原因有童年创伤、控制型教养方式、价值观冲突、情感忽视、代际沟通障碍。1、童年创伤早期经历中的身体或情感伤害可能形成持久心理印记。若母亲曾长期采用贬低、体罚等不当教育手段,子女易产...[详细]
2025-07-02 05:00
不喜欢的人一直纠缠你怎么办
面对不喜欢的人纠缠,建议明确拒绝并保持距离,必要时寻求外界帮助。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沟通、设定界限、保留证据、寻求调解、法律途径等。1、直接沟通清晰表达拒绝态度是首要步骤。选择私下场合用平和但坚定的语气说明感受,避免使用模糊或委婉的措辞。对话...[详细]
2025-07-01 15:17
不喜欢别人反驳自己,什么性格
不喜欢别人反驳自己可能与控制型人格或偏执型人格特质有关,这类性格通常表现为过度追求主导权、缺乏安全感、低包容性、高防御性、对批评敏感等特征。1、控制型人格倾向习惯性否定他人意见往往源于对失控感的恐惧。这类人群常通过压制反对声音来维持心理安全...[详细]
2025-07-01 13:08
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逻辑记忆。3-6岁儿童记忆以无意识记忆、形象记忆、机械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为主,此时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难以通过逻辑关系形成系统性记忆。1、无意识记忆3-6岁儿童记忆多为无目的性,在游戏或生活场景中自然记...[详细]
2025-07-01 11:00
不适合学车的人的特征
不适合学车的人通常存在注意力缺陷、空间感知障碍、情绪控制困难、肢体协调性差或严重交通恐惧等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影响驾驶安全,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评估。1、注意力缺陷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人群不适合学车。驾驶需要持续观察路况、仪表盘和周边环境,注...[详细]
2025-07-01 08:51
不社恐的人怎么看社恐
不社恐的人怎么看社恐
不社恐的人通常难以完全理解社恐者的心理状态,但可以通过观察行为差异和换位思考来建立认知。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过度紧张、害怕被评价或拒绝,而不社恐的人往往能自然应对这些情境。不社恐的人看待社恐行为时,容易将对方的回避误解为冷漠或不...[详细]
2025-07-01 06:42
不社恐但是讨厌社交
不社恐但是讨厌社交
讨厌社交但不社恐的人通常对社交活动有选择性排斥,这类心理状态可能与性格特质、环境适应、认知模式、情感消耗、价值取向等因素有关。这类人群往往能正常社交,但主观上回避无意义的社交互动。1、性格特质内向型人格更容易产生社交厌恶感,这类人通过独处恢...[详细]
2025-06-30 17:00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