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人群心理 > 正文

积极心理暗示,暗示出你心中的“好孩子”

发布时间: 2021-11-10 18:38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仔细回想一下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孩子从小就胆小、害羞,从小就贪玩,不爱学习”“这孩子太懒惰了!”“你为什么总是这么磨蹭?”“你为什么总不把东西放回原位?”“我已经很累、很不容易,怎么你还是这么不听话、让我操心!”当你看不惯孩子的某种行为和表现时,是否也曾如此数落过孩子呢?是否曾经经常性地否定或批评,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那个人呢?是否孩子话要怎么说,衣服要怎么穿,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想要符合自己的期望呢?其实,反复地强调或是责骂,不但改变不了孩子任何问题,反而可能以这样的话语或行为,不停地给孩子以“暗示”,负面强化了对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你就是这样的。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01

上个世纪的美国,有个男孩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和课本无关的问题,让所有教过他的老师不胜其烦。

有一天,男孩放学回家,将一个纸条交给母亲,并对她说,这是老师交给他的,只有妈妈才能看。

男孩的母亲将纸条打开,边流泪边大声读出来:

“您的孩子是个天才,这个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没有好老师可教他,建议您亲自教导。”

很多年后,男孩发明了电灯,一举成名。

他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爱迪生。

母亲去世很多年后,爱迪生无意间在衣柜里发现了一个纸条,正是老师当年给他的那个。

他打开纸条,看到上面写着:“你的孩子精神有缺陷,我们决定不让他继续就读,他被正式退学了。”

爱迪生看后泪流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爱迪生是一个精神有缺陷的小孩,但是他的母亲把他改变成为世纪天才。”

给孩子正面评价,就是向孩子暗示Ta是一个很棒的孩子,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相反,打击孩子,对孩子说一些负面的话,会让孩子得到一些负面暗示,从而走向相反的方向。

02

我上初中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因为脸上长有一块红色胎记,所以非常孤僻自卑。

不管走路还是听课,她总是将头埋得低低的。头发也留得又厚又长,将半边脸紧紧遮住。

从小,父母就经常看着她的脸唉声叹气:

一个女孩子,脸上长一块胎记多难看,真是愁死人了!这块胎记长哪不好,怎么偏偏就长在脸上?要是这个胎记一辈子治不好,以后怎么嫁出去!

后来,这位女同学在整形医院做了手术,脸上的胎记去了七八分,加上化妆,基本上已经看不出来了。但她还是很自卑,走路依然习惯性地低着头。

负面暗示,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如果孩子经常听到父母的这句责备,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在心里暗示自己:

我智商低,这次一定又考不好,久而久之,就真成了一个差生。

心理研究发现,影响孩子性格最深的人是父母。

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些负面暗示,孩子在心理上也认可了父母的负面暗示,就会不断往父母所描述的负面形象上去靠拢。

负面暗示会带给孩子负面影响。同样,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信心和勇气。

美国心里学家罗森塔教授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在一所小学随机挑选了几名学生做智力测验。测试结束后,他告诉老师,这些孩子都非常聪明,以后肯定有所成就。

8个月后,当罗森塔再回到这所学校对名单上的几名孩子进行测试。他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普遍比第一次进步很多,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也都很好。

其实这些学生都是罗森塔随机选出来的,但是老师得到他的信息后,开始对这些学生有了较高的期望和积极正面的评价。

这些学生受到老师的正面关注、积极暗示,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慢慢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教育孩子,积极暗示往往比其他方式更有效。

03

家长的暗示影响孩子的走向,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家长们不妨试一下这4种方法:

第一种,用积极正面的语言鼓励表扬孩子。

比如,当孩子第一次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妈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宝宝好棒!会自己整理玩具,比妈妈收拾的还好!”

孩子受到表扬,当玩具再乱时,就会想到妈妈的暗示,主动去收拾玩具。

第二种,借助神态、表情进行积极暗示。

孩子在婴儿时期就能在家长的微表情中读出信息,从而判断事情的好坏。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表情也会对孩子的心态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孩子摔倒了,如果妈妈慌忙跑过去将孩子抱起来,心疼地满脸自责。

孩子看到妈妈的紧张,会放大自己的情绪,觉得自己摔得真的很疼。妈妈越安慰,反而哭地越大声。

孩子在成长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有时候家长一个鼓励的眼神,就有可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管理好自己的微表情,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第三种,对孩子的优点、兴趣爱好予以肯定。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也许他打篮球很棒或者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爱好,鼓励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受到家长的鼓励,也许在某一方面会有惊人的成就。

第四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典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最积极的暗示,当然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父母良好的素质,正确的行为规范,就是最好的家教。

有位老师说过:“一个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孩子,受暗示性强,很容易被周围人的评价所左右。”

所以,请给孩子多一些积极暗示,少一些负面暗示,让孩子在阳光、积极的状态下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雷恩平已帮助过42人入驻年限11.7年

预约咨询私聊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关于积极心理暗示 你心中暗示出的
关于积极心理暗示 你心中暗示出的"好孩子"
仔细回想一下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孩子从小就胆小、害羞,从小就贪玩,不爱学习”“这孩子太懒惰了!”“你为什么总是这么磨蹭?”“你为什么总不把东西放回原位?”“我已经很累、很不容易,怎么你还是这么不听话、让我操心!”当你看不惯孩子的某种行为和表现时,是否也曾如此数...[详细]
发布于 2022-02-08

最新推荐

超强记忆力训练到底有没有用56天的
超强记忆力训练在56天内通常能产生一定效果,但效果因人而异。记忆力提升与训练方法、个体基础、执行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坚持科学训练56天可观察到短期记忆容量增加、信息提取速度加快等改善。常见有效方法包括联想记忆法、空间记忆法、重复间隔训练等。...[详细]
2025-07-25 05:00
孩子总是闷闷不乐?这些情况可能是抑郁症征兆?这些信号不能忽视
孩子总是闷闷不乐?这些情况可能是抑郁症征兆?这些信号不能忽视
孩子最近总是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别急着责怪"矫情",这些表现可能是心理健康的预警信号。儿童抑郁症就像隐形眼镜盒里的雾气,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但确实影响着孩子的整个世界。一、容易被忽视的6个危险信号1、兴趣断崖式下跌突然对曾经热爱...[详细]
2025-07-24 18:00
较真孩子如何教?三大妙招助你引导其健康成长
较真孩子如何教?三大妙招助你引导其健康成长
孩子总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当3岁宝宝追着你问"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小鸟为什么会飞",很多家长既欣慰又头疼。其实这种"较真"特质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黄金信号,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一、孩子"较真"背后的成长密码1、认知发展的必经阶段3...[详细]
2025-07-24 17:33
孩子厌学导致情绪不好,该怎么办
孩子厌学导致情绪不好,该怎么办
孩子突然说"不想上学"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讲道理:"不上学将来怎么办?"但往往越说孩子越抵触。其实厌学情绪背后藏着我们没发现的秘密,用对方法比说教管用100倍。一、厌学不是懒而是求.救信号1、大脑超负荷运转现代学生每天要处理的信息量是20...[详细]
2025-07-24 17:06
孩子喜欢的颜色,暗示其性格与智商,心理学:若是这颜色要注意
孩子喜欢的颜色,暗示其性格与智商,心理学:若是这颜色要注意
孩子对颜色的偏好,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有深意。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特定颜色的执着选择,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征和潜在心理状态。那些整天抱着蓝色水彩笔不放的孩子,和只穿粉色衣服的小公主,大脑发育轨迹可能截然不同。一、颜色偏好背后的心理密码1、...[详细]
2025-07-24 16:39
3—5岁习惯养成黄金期:帮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行为
3—5岁习惯养成黄金期:帮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行为
孩子3-5岁这个阶段,就像一块等待塑形的橡皮泥。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却又常常控制不住小脾气。这个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会伴随一生。别担心,掌握这几个关键点,你也能培养出"自控力小达人"。一、为什么3-5岁是黄金期?1、大脑发育关键窗口...[详细]
2025-07-24 16:12
降低期望值,孩子更优秀!90%家长都忽略的育儿真相
降低期望值,孩子更优秀!90%家长都忽略的育儿真相
当朋友圈里满屏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越是对孩子高要求,他们反而越容易焦虑、抗拒,甚至表现得更差?心理学研究发现,过高的期望值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不会让孩子更优秀,反而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为什么高期望值...[详细]
2025-07-24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