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知识 > 正文

自卑感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

发布时间: 2021-10-20 17:11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01

大一那年,一个平时和我关系要好的女孩,在上课前夕,忽然闹着要跳楼。

一时间,教室外一片混乱。众人大声的喊叫和混乱的拉扯引来了老师,在一群人的努力下,大家终于把她带到了办公室。

留下几个人陪伴后,老师紧张地跑来对大家说:“太吓人了,她这是怎么了?”

有人回答:“抑郁症发作了。”

那时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情绪容易失控”这个层面上。

多年后看了一部电影,叫《丈夫得了抑郁症》,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男主角的抑郁症确诊后,他去公司递交辞呈。

上司说:“工作那么忙,大家差不多都抑郁了,别发牢骚了,你可要连那些被裁掉的员工的份儿一起努力啊!”

他心里那种无法被人理解的痛苦,因为身边人的忽视,让他动了跳楼的念头。

有时候,只是妻子的一句话,就让他情绪崩溃,一种“毫无价值,不配活着”的感觉,令他试图自杀。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强烈的自卑感和抑郁症一样,都是把攻击性朝向自身,区别只在于两者的程度不同。

精神科医师表示,过度自卑容易抑郁,而长期的抑郁情绪,会增大得抑郁症的概率。

容易产生自卑感的人,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反复去激活自己的“比较系统”。

你成绩比我好,家世比我好,能力比我强,甚至长得都比我好看,于是我就否认了自己的价值。

这种“无价值”感,就是一种自我攻击。

而长期的自我攻击,不仅会导致情绪上的抑郁,也会在现实层面带来诸多问题。

比如放弃机会,自我封闭等等。

02

有人问,贫穷会让一个人自卑吗?在众多分享中,有人讲了这样一件事。

初中时,班主任去一个学生家家访,并在那里吃了晚饭,也不知是没招待好,还是学生父母说了什么。

第二天,老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批评那个学生,言语中,对她家艰苦的条件进行了讽刺。

最后,老师还要求她当众唱歌,不唱歌就不下课。

大家都很愤怒,可没人敢出面阻止,结果整个初中生涯,这个学生再没说过什么话。

在贫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都有某种相似的体验。

就是父母在面临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时,会从言谈举止以及生活的细节里,流露出强烈的匮乏感。

如果这个匮乏只是物质上的,它往往不会带来自卑,反而会让孩子认清现状。

那什么时候会带来自卑呢?就是父母通过反复强调家里很穷,来逼迫孩子努力进取时。

比如:“小明家有钱,他成绩差有他爸养。我们家穷,你不努力,长大了只能喝西北风。”

“我每天起早贪黑,累得跟狗一样,你就用这个分数回报我?你再考不好,就别读书了,早点出去打工,帮家里多挣点钱。”

说这些话的父母,和迷恋“穷养”的父母一样,他们自发地为孩子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并反复强调,你在这条鄙视链的最底端,你不努力,永远没有出头日。

适当的比较可以让人产生进取心,但长期被拿出来比较,且每一次都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自我的无价值感就会逐渐内化,于是形成自卑感。

严重的自卑感会产生自卑情结,继而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故事里的女孩,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了那样一个老师,她也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自卑感。

多年后,她在同学聚会上说,她整个初中都有杀了老师的冲动。

贫穷是现实,认识到贫穷是正视现实。

然而,利用贫穷来逼迫一个人发奋努力,就相当于说我知道你的软肋,于是我攻击它,我要让你明白,你有这个软肋是件非常羞耻的事情。

在这样的对比和攻击下,又怎能不自卑呢?

03

在一个拥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心里,这样的攻击每天都会出现。

朋友圈里,买网课拼命学习的人很多;坚持打卡签到,参加各种社群的人很多;早起跑步健身,努力奋发向上的人也很多。

容易自卑的人,在面对这么大剂量的励志标签时,也会在年初或月初,立个志,逼自己一把。

因为是逼迫,所以坚持的时间往往不长。

这时候,学会的那些道理就会反过来变成攻击自己的武器。

“别人5点就起来了,我居然10点才起来,真是没救了。”

“别人每天听课学习,我居然在刷朋友圈,我果然什么都做不好。”

明白的道理越多,自我攻击的方式就越多。

自责、内疚、批判,种种情绪,让自己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比不上别人。结果在这种情绪下,不仅没学到什么,反而更焦虑了。

被自卑感包围的人,潜意识里往往会有这样一种设定:“如果我不优秀,我就会被抛弃”。

小时候,不优秀的我可能会被父母抛弃;长大后,不优秀的我,可能会被恋人抛弃;工作后,不努力的我,可能会被时代抛弃。

各种各样的比较,促进了自卑感的产生,自卑又促进了恐惧的生成。

这种恐惧感,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自己努力,但更多时候,只是加重自我攻击。

于是,生活就像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一直在匮乏和焦虑里循环。

显然,自卑感的产生不是因为早年的贫穷,而是我们放不下“比较”。

04

知乎上一个超高赞的答主,在谈到自卑时,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经历。

读幼儿园时,他爸爸和领导、同事吃饭,他和领导的小孩都去了。

不同的是,领导抱起自己的小孩,满目宠溺,而他爸看见他后,却让他滚回家。

上小学时,他和同学有矛盾。

他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了他一顿,并向对方保证,自己回去一定严加管教。结果是,他后来经常被人欺负,也不敢告诉父母。

至于“没用的东西”、“你怎么跟你妈一样傻”等等恶毒的话,他更是时常领教。

“严父慈母”一度是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典范。然而,这种所谓的“严格”,常常会到苛刻的程度。

很多人在回应自卑问题时,总觉得记忆中的父亲似乎不会笑。

你有一点小成就分享给他,希望他夸夸你时,他总是面无表情地点点头,并补充“不要骄傲”。

如果你有什么做错了,他要么把你打个半死,要么把你臭骂一通,再生硬地陈述各种人生哲理。

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爱,因为他们害怕过于慈祥的父亲,会养出一个懦弱无能的孩子。

于是,他们极力保持严肃的一面,生怕一句夸奖,就让孩子变得骄傲,以至落后于人。

父亲是孩子心中的权威代表,面对严苛的父亲,孩子会把“高标准,严要求”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成年后,孩子心中就会有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会促使自己不断和他人进行对比,继而对自己提出质疑。

别人比我有钱,我自卑;别人比我好看,我自卑;别人比我能力强,我也自卑。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本质上觉得,我应该超过所有人,成为世界之王,但是我没有,所以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要求自己比所有人优秀,等同于接受不了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劣势。

所以自卑的本质,来源于对自己的不接纳。

05

从意识层面来说,每个人都不完美是一种共识,但在潜意识层面,因为受早年习惯的影响,我们依旧会苛求自己做一个趋近于完美的人。

那些严厉的父亲或母亲,通常也是不能接受自己脆弱一面的人。他们会觉得脆弱是错的,是羞耻的。

所以也会严格要求孩子,甚至用放大镜去放大孩子身上的不足,并要求他们及时改正。

在这样严苛的教育环境下,孩子即便很优秀,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也依旧觉得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当他们朝前迈进时,脑中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比你强的人还有很多。

于是,前进带来的不是喜悦和快乐,而是进一步的比较,和对自卑感的延续。

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不好,他们的目光,总是着眼于不足的那部分,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可接纳自己,所要做的恰恰是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反复暗示自己,即便做不好,做错了,也是可以的。

当你愿意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自卑,愿意放弃早年的比较系统时,你才不会因为自卑而错失更多。

《渴望生活》中,高更讽刺梵高,说他之所以反复画人们劳作的场景,只因他常年被弟弟养着,根本不懂人间疾苦。

真正的劳作都是痛苦的,没有任何美感。

但对梵高来说,每一个劳作的人,都在用尽全力创造生活,这种对生活的渴望,本身就是最大的美感。

生而为人,最大的价值不是变得完美,而是即便不完美,也保留着向上的动力和对生活的渴望。

作者简介: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久病成医的心理学爱好者,长年处于自我斗争中,兴趣广泛,部分小说收录于《无需讨好他人,只做最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你的自卑感,有没有正在侵蚀你?
你的自卑感,有没有正在侵蚀你?
一个自信的人和一个自卑的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前者会愿意接受自己的缺点,有时甚至会很大方地承认这些缺点。而后者,则会把自身的缺点看得很重,生怕被别人看穿而经常遮遮掩掩。对于自卑者来说,在其心里会存在“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种形象。由于无法成为“理想的自我”,又不满意“现实...[详细]
发布于 2021-10-05

最新推荐

抑郁的人脑子还正常吗
抑郁的人脑子还正常吗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功能存在生理性改变,但认知能力通常保持完整,可通过神经调节、药物干预和心理治疗改善。1、神经递质失衡:抑郁症与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相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氟西汀能调节递质平衡;正...[详细]
2025-05-19 08:09
西地那非有药物依赖性吗
西地那非有药物依赖性吗
西地那非不存在生理依赖性,但可能因心理依赖导致过度使用,与药物特性、心理预期、错误认知、使用频率、个体差异有关。1、药物特性:西地那非作为PDE5抑制剂,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勃起功能,其作用机制不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会引发类似尼古丁或阿片...[详细]
2025-05-19 08:01
不软不硬的人是什么性格
不软不硬的人通常具有中性化性格特征,表现为适应性强、情绪稳定、社交灵活性高,这类性格的形成与先天遗传、成长环境、自我认知调节等因素相关。1、遗传因素:性格中性化倾向可能受多基因遗传影响,家族中若有情绪调节能力突出的成员,后代更易形成平衡型性...[详细]
2025-05-19 08:00
怎样提升记忆力训练方式
提升记忆力可通过科学训练、营养补充、生活习惯调整、认知技巧应用及压力管理实现。1、科学训练:记忆宫殿法通过空间联想强化信息存储,每日练习10分钟可提升20%回忆效率。数字编码训练将抽象数字转化为图像,连续6周练习能显著改善工作记忆。双n-b...[详细]
2025-05-19 07:59
11种简单方法提升记忆力
提升记忆力可通过科学训练与生活习惯调整实现,具体方法包括联想记忆法、规律作息、分段学习、有氧运动、营养补充、减少干扰、情绪管理、感官协同、睡眠优化、社交互动及脑力游戏。1、联想记忆:将新信息与已知内容建立联系能强化记忆痕迹。尝试将抽象概念转...[详细]
2025-05-19 07:58
如何防止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心理问题可通过家庭支持、情绪管理、社交训练、学业减压和专业干预等方式预防。1、家庭支持:家庭关系紧张是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常见诱因。父母需建立开放平等的沟通模式,避免高压控制或过度放任。每周固定家庭活动时间,采用非暴力沟通技巧,如描述事实...[详细]
2025-05-19 07:56
染上毒瘾能活多久
染上毒瘾的生存时间受毒品类型、剂量、身体基础条件影响,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平均存活8-12年,海洛因依赖者约10-15年,及时戒毒可显著延长寿命。1、毒品类型:不同毒品对身体的破坏机制存在差异。甲基苯丙胺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3-5年可能出现不...[详细]
2025-05-19 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