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知识 > 正文

自卑感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

发布时间: 2021-10-20 17:11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01

大一那年,一个平时和我关系要好的女孩,在上课前夕,忽然闹着要跳楼。

一时间,教室外一片混乱。众人大声的喊叫和混乱的拉扯引来了老师,在一群人的努力下,大家终于把她带到了办公室。

留下几个人陪伴后,老师紧张地跑来对大家说:“太吓人了,她这是怎么了?”

有人回答:“抑郁症发作了。”

那时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情绪容易失控”这个层面上。

多年后看了一部电影,叫《丈夫得了抑郁症》,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男主角的抑郁症确诊后,他去公司递交辞呈。

上司说:“工作那么忙,大家差不多都抑郁了,别发牢骚了,你可要连那些被裁掉的员工的份儿一起努力啊!”

他心里那种无法被人理解的痛苦,因为身边人的忽视,让他动了跳楼的念头。

有时候,只是妻子的一句话,就让他情绪崩溃,一种“毫无价值,不配活着”的感觉,令他试图自杀。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强烈的自卑感和抑郁症一样,都是把攻击性朝向自身,区别只在于两者的程度不同。

精神科医师表示,过度自卑容易抑郁,而长期的抑郁情绪,会增大得抑郁症的概率。

容易产生自卑感的人,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反复去激活自己的“比较系统”。

你成绩比我好,家世比我好,能力比我强,甚至长得都比我好看,于是我就否认了自己的价值。

这种“无价值”感,就是一种自我攻击。

而长期的自我攻击,不仅会导致情绪上的抑郁,也会在现实层面带来诸多问题。

比如放弃机会,自我封闭等等。

02

有人问,贫穷会让一个人自卑吗?在众多分享中,有人讲了这样一件事。

初中时,班主任去一个学生家家访,并在那里吃了晚饭,也不知是没招待好,还是学生父母说了什么。

第二天,老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批评那个学生,言语中,对她家艰苦的条件进行了讽刺。

最后,老师还要求她当众唱歌,不唱歌就不下课。

大家都很愤怒,可没人敢出面阻止,结果整个初中生涯,这个学生再没说过什么话。

在贫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都有某种相似的体验。

就是父母在面临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时,会从言谈举止以及生活的细节里,流露出强烈的匮乏感。

如果这个匮乏只是物质上的,它往往不会带来自卑,反而会让孩子认清现状。

那什么时候会带来自卑呢?就是父母通过反复强调家里很穷,来逼迫孩子努力进取时。

比如:“小明家有钱,他成绩差有他爸养。我们家穷,你不努力,长大了只能喝西北风。”

“我每天起早贪黑,累得跟狗一样,你就用这个分数回报我?你再考不好,就别读书了,早点出去打工,帮家里多挣点钱。”

说这些话的父母,和迷恋“穷养”的父母一样,他们自发地为孩子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并反复强调,你在这条鄙视链的最底端,你不努力,永远没有出头日。

适当的比较可以让人产生进取心,但长期被拿出来比较,且每一次都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自我的无价值感就会逐渐内化,于是形成自卑感。

严重的自卑感会产生自卑情结,继而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故事里的女孩,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了那样一个老师,她也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自卑感。

多年后,她在同学聚会上说,她整个初中都有杀了老师的冲动。

贫穷是现实,认识到贫穷是正视现实。

然而,利用贫穷来逼迫一个人发奋努力,就相当于说我知道你的软肋,于是我攻击它,我要让你明白,你有这个软肋是件非常羞耻的事情。

在这样的对比和攻击下,又怎能不自卑呢?

03

在一个拥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心里,这样的攻击每天都会出现。

朋友圈里,买网课拼命学习的人很多;坚持打卡签到,参加各种社群的人很多;早起跑步健身,努力奋发向上的人也很多。

容易自卑的人,在面对这么大剂量的励志标签时,也会在年初或月初,立个志,逼自己一把。

因为是逼迫,所以坚持的时间往往不长。

这时候,学会的那些道理就会反过来变成攻击自己的武器。

“别人5点就起来了,我居然10点才起来,真是没救了。”

“别人每天听课学习,我居然在刷朋友圈,我果然什么都做不好。”

明白的道理越多,自我攻击的方式就越多。

自责、内疚、批判,种种情绪,让自己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比不上别人。结果在这种情绪下,不仅没学到什么,反而更焦虑了。

被自卑感包围的人,潜意识里往往会有这样一种设定:“如果我不优秀,我就会被抛弃”。

小时候,不优秀的我可能会被父母抛弃;长大后,不优秀的我,可能会被恋人抛弃;工作后,不努力的我,可能会被时代抛弃。

各种各样的比较,促进了自卑感的产生,自卑又促进了恐惧的生成。

这种恐惧感,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自己努力,但更多时候,只是加重自我攻击。

于是,生活就像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一直在匮乏和焦虑里循环。

显然,自卑感的产生不是因为早年的贫穷,而是我们放不下“比较”。

04

知乎上一个超高赞的答主,在谈到自卑时,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经历。

读幼儿园时,他爸爸和领导、同事吃饭,他和领导的小孩都去了。

不同的是,领导抱起自己的小孩,满目宠溺,而他爸看见他后,却让他滚回家。

上小学时,他和同学有矛盾。

他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了他一顿,并向对方保证,自己回去一定严加管教。结果是,他后来经常被人欺负,也不敢告诉父母。

至于“没用的东西”、“你怎么跟你妈一样傻”等等恶毒的话,他更是时常领教。

“严父慈母”一度是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典范。然而,这种所谓的“严格”,常常会到苛刻的程度。

很多人在回应自卑问题时,总觉得记忆中的父亲似乎不会笑。

你有一点小成就分享给他,希望他夸夸你时,他总是面无表情地点点头,并补充“不要骄傲”。

如果你有什么做错了,他要么把你打个半死,要么把你臭骂一通,再生硬地陈述各种人生哲理。

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爱,因为他们害怕过于慈祥的父亲,会养出一个懦弱无能的孩子。

于是,他们极力保持严肃的一面,生怕一句夸奖,就让孩子变得骄傲,以至落后于人。

父亲是孩子心中的权威代表,面对严苛的父亲,孩子会把“高标准,严要求”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成年后,孩子心中就会有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会促使自己不断和他人进行对比,继而对自己提出质疑。

别人比我有钱,我自卑;别人比我好看,我自卑;别人比我能力强,我也自卑。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本质上觉得,我应该超过所有人,成为世界之王,但是我没有,所以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要求自己比所有人优秀,等同于接受不了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劣势。

所以自卑的本质,来源于对自己的不接纳。

05

从意识层面来说,每个人都不完美是一种共识,但在潜意识层面,因为受早年习惯的影响,我们依旧会苛求自己做一个趋近于完美的人。

那些严厉的父亲或母亲,通常也是不能接受自己脆弱一面的人。他们会觉得脆弱是错的,是羞耻的。

所以也会严格要求孩子,甚至用放大镜去放大孩子身上的不足,并要求他们及时改正。

在这样严苛的教育环境下,孩子即便很优秀,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也依旧觉得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当他们朝前迈进时,脑中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比你强的人还有很多。

于是,前进带来的不是喜悦和快乐,而是进一步的比较,和对自卑感的延续。

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不好,他们的目光,总是着眼于不足的那部分,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可接纳自己,所要做的恰恰是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反复暗示自己,即便做不好,做错了,也是可以的。

当你愿意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自卑,愿意放弃早年的比较系统时,你才不会因为自卑而错失更多。

《渴望生活》中,高更讽刺梵高,说他之所以反复画人们劳作的场景,只因他常年被弟弟养着,根本不懂人间疾苦。

真正的劳作都是痛苦的,没有任何美感。

但对梵高来说,每一个劳作的人,都在用尽全力创造生活,这种对生活的渴望,本身就是最大的美感。

生而为人,最大的价值不是变得完美,而是即便不完美,也保留着向上的动力和对生活的渴望。

作者简介: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久病成医的心理学爱好者,长年处于自我斗争中,兴趣广泛,部分小说收录于《无需讨好他人,只做最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你的自卑感,有没有正在侵蚀你?
你的自卑感,有没有正在侵蚀你?
一个自信的人和一个自卑的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前者会愿意接受自己的缺点,有时甚至会很大方地承认这些缺点。而后者,则会把自身的缺点看得很重,生怕被别人看穿而经常遮遮掩掩。对于自卑者来说,在其心里会存在“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种形象。由于无法成为“理想的自我”,又不满意“现实...[详细]
发布于 2021-10-05

最新推荐

经常情绪不好但哭不出来是什么原因
经常情绪不好但哭不出来是什么原因
经常情绪不好但哭不出来可能与心理压抑、情感隔离、抑郁倾向、激素水平异常、环境适应障碍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既可能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也可能与生理调节功能紊乱相关。1、心理压抑长期压抑情绪表达会形成情感阻滞,大脑前额叶对情绪反应的抑制功能过度...[详细]
2025-07-03 15:42
经常拍手有什么好处
经常拍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增强心肺功能、刺激穴位、改善手部灵活性。拍手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动作,对身心健康有多重益处。1、促进血液循环拍手时手掌的快速接触会产生轻微震动,这种震动能够促进手部及上肢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于输送更多...[详细]
2025-07-03 13:34
经常目光呆滞是怎么回事
经常目光呆滞可能由睡眠不足、情绪抑郁、注意力缺陷、脑部供血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作息、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1、睡眠不足长期熬夜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大脑疲劳,表现为眼神涣散、反应迟钝。建议保持规律作息,睡前避免使用...[详细]
2025-07-03 11:25
经常控制不住情绪发火
经常控制不住情绪发火可能与压力积累、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睡眠不足、激素水平波动、潜在精神心理疾病等因素有关。1、压力积累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容易导致情绪失控。工作负担过重、家庭矛盾或经济压力等持续性压力源会消耗心理资源,降低情绪调节阈值。当压力超...[详细]
2025-07-03 09:17
经常看错字是怎么回事
经常看错字可能与视觉疲劳、注意力分散、阅读障碍、脑部功能异常、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视错觉或阅读错误,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是否需要干预。1、视觉疲劳长时间用眼会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降低视网膜成像清晰度。电子屏幕的蓝光刺激可能...[详细]
2025-07-03 07:08
经常看错东西怎么回事
经常看错东西可能与视觉疲劳、注意力分散、眼部疾病、神经系统异常、心理因素等原因有关。视觉系统或大脑信息处理环节出现偏差时,容易导致误判物体形状、颜色或位置。1、视觉疲劳长时间用眼会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引发视物模糊或重影。电子屏幕蓝光刺激、昏...[详细]
2025-07-03 05:00
经常看错东西是什么效应
经常看错东西可能是视觉错觉或大脑信息处理偏差导致的感知错误。这种现象与注意力分散、视觉疲劳、认知定势、光线干扰、潜在视力问题等因素有关。1、注意力分散当注意力不集中时,大脑会依赖过往经验快速补全视觉信息。工作记忆负荷过重或同时处理多任务时,...[详细]
2025-07-02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