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是指由情绪、心理因素引发的一类身心疾病,不属于精神病范畴。情志病主要包括郁证、不寐、心悸等中医诊断类型,多与长期情绪失调有关,而精神病则属于器质性或严重心理障碍疾病,两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本质差异。
情志病源于中医理论,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导致的气机紊乱。典型表现包括胸闷胁痛、失眠多梦、食欲减退等躯体化症状,通常无器质性病变。现代医学将其归类为心身疾病,如焦虑障碍、轻度抑郁症等,可通过心理疏导和中药调理改善。
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障碍,具有思维破裂、幻觉妄想等典型症状,多与脑部生化异常或遗传因素相关。需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症状,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显著高于情志病。
情志病多由生活事件诱发,如工作压力、情感创伤等心理应激源,存在明确的情志致病因素。精神病则与遗传基因、神经递质失衡等生物学因素关系更密切,环境诱因仅作为次要触发条件。
情志病诊断侧重心理评估与躯体症状关联性,常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工具。精神病需符合ICD-10或DSM-5诊断标准,通过脑电图、基因检测等辅助检查,存在可观测的病理基础。
情志病以疏肝解郁类中药配合认知行为治疗为主,如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等方剂。精神病需规范使用利培酮、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结合康复训练,部分难治性病例需物理治疗。
日常预防情志病需保持情绪稳定,练习正念冥想或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建立规律作息。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伴躯体不适,建议尽早就医鉴别诊断。精神病患者家属应学习疾病管理知识,配合医生做好药物监督和复发预防,避免病耻感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