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型人格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布里格斯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共同提出。该理论将人格划分为16种类型,主要依据认知功能偏好、能量获取方式、决策模式和生活态度四个维度。
迈尔斯母女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荣格的心理类型,将其提出的8种心理类型扩展为16种。荣格最初划分了内向/外向、感觉/直觉、思考/感受三组维度,迈尔斯母女新增了判断/感知维度,形成完整的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体系。
理论包含四个关键维度:能量方向外向E/内向I、信息收集感觉S/直觉N、决策方式思考T/感受F、生活态度判断J/感知P。每个维度的偏好组合形成16种人格类型编码,如ENTJ或ISFP。
最初用于二战期间女性职场适配,后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人格测评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职业规划、团队建设、教育咨询等领域,每年约有200万人参与测试。
心理学界对其信效度存在分歧。支持者认为其具有实践指导价值,批评者指出类型划分缺乏动态变化,部分研究显示重测一致性仅约50%。但不可否认其大众普及度。
MBTI已超越心理学范畴成为流行文化符号,衍生出大量网络测试、社群讨论和商业应用。其简洁的类型标签满足了现代人对自我认知和社会归属的需求。
理解MBTI类型有助于提升自我觉察与人际沟通,但需注意人格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建议结合其他测评工具综合评估,避免过度依赖类型标签。日常可通过观察自身在压力下的行为模式、反思决策偏好等方式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保持开放心态看待个体差异。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2
202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