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人群心理 > 正文

成为好家庭的必要条件,要记住距离产生美

发布时间: 2024-08-19 13:11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之前有个热播的韩剧《请吃饭的漂亮姐姐》 里,有一个地方让人印象深刻——女主角尹珍雅已经35岁了,还跟父母住在一起,爱上闺蜜的弟弟之后,更是谈恋爱都偷偷摸摸,不敢跟父母说。

当她妈妈知道她爱上了闺蜜的弟弟,更是百般不同意,母女俩相爱相杀,纠缠不清,令人唏嘘。

看到这里的时候,小编就一直在想,一个已经35岁的成年人,为什么不能自由谈一场自己想要的恋爱?

其实,仔细想想,像尹珍雅这样跟父母纠缠的成年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已经成年,还跟父母在一起吃住,事事都还在让父母操办;

已经结婚生子,还跟依赖着父母生活,把自己的儿女让父母照顾;

父母想让孩子独立,不放心,总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

孩子想让父母独立,又觉得自己不孝顺,不能常伴在父母身边……

这种“共生”的家庭关系在东亚最是典型,由此形成一个个关系紧密的家庭,同时,也累积了一代代的家庭矛盾。

成为好家庭的必要条件,要记住距离产生美

01.父母和孩子,谁不肯“断奶”

“共生”关系的家庭,往往缺少“分离感”:孩子虽然成年,但是父母依然会以监护人自居,爱着或控制着孩子。

微博上曾有个段子,就描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用心良苦”:

5岁,我给你报了少年宫;

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我给你报了公务员;

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即便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还是想为他们安排好道路。

小L是80后独生子,从小被父母宠到大。父母只要他学习好,什么都不要他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小L结婚有了孩子后,父母为了方便照看儿子和孙子,特地在小L同一个小区租了房子。?父亲负责带孙子;母亲承包家务,负责家中的大小琐事。

小夫妇下班回到家,就往沙发上一躺,一人握着一部手机……

一开始,老俩口还挺乐呵地照顾孙子,直到孙子4岁多,越来越顽皮,他们渐渐觉得力不从心,然而,想想能让儿子少点压力,就忍下来了。

老俩口心理其实也矛盾:既希望孩子独立,又失落于孩子可能不需要父母了,同时还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

像小L父母这样含辛茹苦的中国式家长,归根到底是他们把自己的价值感都放在孩子身上,看不到除此之外自己的价值。某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

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

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这种“牺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有些现实和残忍:

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实现自己的占有欲;

通过对孩子的依赖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

通过对孩子的呵护来寻找价值感。

其实,成年人最害怕的,除了生活的压力、情感的重担,还有父母的期望和眼光。

特别是传统的父母,他们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几乎就放弃了自己,父母这个身份,将伴随他们接下来漫长的人生,孩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中心和价值的结晶。

成为好家庭的必要条件,要记住距离产生美

02.父母得体地退场,是一种修养

父母离不开孩子,是父母不愿意成长,不愿意从父母身份毕业。可也有不少孩子,成年后离不开父母,宁愿呆在共生的亲子关系里,也不愿意独立。

一方面,他们缺乏内在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让父母伤心,认为自己不孝顺。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以各种方式使自己停留在需要被父母照顾的状态中,来缓解父母被抛弃的焦虑。由此陷入互相胶着、互相“需要”的共生关系:

我不离开孩子,是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

我不离开父母,是担心父母没了情感寄托。

可是,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和父母分离,各自进入自己的成人世界,活出自己的样子。这种心理断奶在孩子青春期就应该完成,同时,父母也应该“断奶”,得体退出孩子的生活:

在生活中脱离孩子、消除情感上的依赖性。

成年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不用把父母的价值背在自己身上,父母也不应把自己的价值放在孩子身上,我们都应该有各自精彩的人生。

接受“父母身份是有期限的”这一现实。

每个孩子寻求独立的年龄会有差异,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需要时,父母就应该做好各自分离的准备。这有些残忍,过程中也许艰难,却是成年人真正独立必须面对的现实。

03.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其实孩子和父母,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 小时候,孩子仰视父母 ,靠父母的照顾才能成长;长大后,父母仰视孩子, 靠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模式下的家庭,很难各自独立。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什么是界限感?是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界限感,会让一段关系变得舒服,是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乐。

心理学者曾奇峰说:

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扶养者分离。

高品质的亲子关系,教会孩子学会像成人那样去爱:尊重父母,不必为他们的冲突负责,而是学会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

成为好家庭的必要条件,要记住距离产生美

每个家庭,都需要在特定的时候,举行一个温和而坚定的“独立仪式”。

代表从此以后孩子能够从这个家庭中独立出去,为自己负责,比如孩子搬离父母家。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不必追”三个字道出了亲子之爱的真谛。

父母与孩子亲密是为了最终的别离。在别离之后,另一种亲密即将发生,那就是拥有自我的父母和不断长大的孩子。

其实,父母子女一场,活成自己,是孩子和父母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实现快速受孕的3个必要条件
实现快速受孕的3个必要条件
有些特别喜欢孩子的女性朋友婚后想尽快要个宝宝,我们要知道,快速怀孕是需要条件和基础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快速怀孕的3个前提条件。1、女性的体重要保持标准正因为现在流行的是骨感美女,所以很多健康的女性开始减肥。视觉上她们是变得跟上了潮流,但是对于孕育却增加了风险。我们做一个比喻,把脂...[详细]
发布于 2013-08-28

最新推荐

不喜欢异性是什么病
不喜欢异性本身不是疾病,可能是个人性取向的体现或心理状态的暂时表现。性取向具有多样性,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均属于正常心理现象。若伴随自我认同困扰或情绪问题,可能与性别认同障碍、抑郁倾向等因素有关。1、性取向多样性人类性取向存在自然...[详细]
2025-07-03 05:25
不喜欢异性是成长中什么原因造成
不喜欢异性可能由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心理发展、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1、成长环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社交圈层和环境氛围可能影响性取向的认知。长期处于单一性别环境中可能减少与异性互动的机会,导致对异性缺乏兴趣。某些封闭或高压...[详细]
2025-07-02 15:42
不喜欢异性的三个特征
不喜欢异性的特征可能表现为缺乏情感吸引、回避亲密接触以及对异性话题无兴趣。这些特征通常与个人性取向、心理状态或成长经历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境分析。1、缺乏情感吸引对异性缺乏心动或浪漫幻想是核心表现。个体可能难以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感到排斥。部...[详细]
2025-07-02 13:34
不喜欢异性触碰是什么病
不喜欢异性触碰可能是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或特定恐惧症的表现。这类反应通常与心理防御机制、过往创伤经历或神经发育差异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境和伴随症状综合判断。1、社交焦虑障碍对异性触碰的排斥可能是社交焦虑的延伸表...[详细]
2025-07-02 11:25
不喜欢社交喜欢独处是病吗13岁
不喜欢社交喜欢独处通常不是病,可能是性格特质或阶段性心理需求的表现。13岁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独处偏好可能与内向性格、环境适应、自我探索、社交焦虑、高敏感特质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内向性格...[详细]
2025-07-02 09:17
不喜欢社交害怕社交
不喜欢社交害怕社交可能是社交焦虑的表现,通常与性格特质、成长经历、心理创伤、神经敏感、环境压力等因素有关。1、性格特质内向敏感的性格更容易对社交产生排斥,这类人群往往更关注自我感受,对外界评价过度敏感。高敏感人群的大脑对社交刺激的反应更强烈...[详细]
2025-07-02 07:08
不喜欢妈妈是什么心理
不喜欢妈妈是什么心理
不喜欢妈妈可能源于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冲突或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常见原因有童年创伤、控制型教养方式、价值观冲突、情感忽视、代际沟通障碍。1、童年创伤早期经历中的身体或情感伤害可能形成持久心理印记。若母亲曾长期采用贬低、体罚等不当教育手段,子女易产...[详细]
2025-07-02 05:00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