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饮暴食是一种由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进食行为失控,可能涉及情绪调节障碍、遗传易感性、压力反应或神经内分泌失调。
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或孤独常触发暴食行为,食物成为短暂的情绪安抚剂。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识别情绪与进食的关联,正念饮食训练培养觉察力,情绪日记记录触发点。严重时可配合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林调节情绪。
家族中有进食障碍或成瘾行为史者风险更高,特定基因如FTO基因可能影响饱腹感信号传递。需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结合营养师制定的定量进食计划,必要时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类食欲抑制剂。
长期高压状态促使皮质醇升高,引发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求。建议采用渐进式肌肉放松、深呼吸练习等减压技术,规律进行瑜伽或游泳等低强度运动,短期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缓解躯体化症状。
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紊乱导致饥饿素水平异常,多巴胺奖励系统过度激活。经颅磁刺激可调节神经活动,药物如托吡酯能抑制食欲亢进,补充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神经传导平衡。
节食反弹、食物可得性高或社交文化推崇大量进食均可能诱发。行为干预包括移除触发食物、使用小号餐具控制分量,建立支持小组监督进食行为,避免极端节食-暴食循环。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占比,选择三文鱼、藜麦等慢消化食物延长饱腹感。每日30分钟快走或骑行有助于稳定血糖,睡眠保持7小时以上调节瘦素分泌。出现呕泻、代谢紊乱等躯体症状需立即就医,暴食症患者可考虑住院式强化认知行为治疗。
2021-10-25
2021-10-25
2021-10-25
2021-10-25
2021-10-25
2021-10-25
2021-10-25
2021-10-25
2021-10-25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