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情绪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见包括SSRIs类抗抑郁药、SNRIs类抗抑郁药、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和情绪稳定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增加大脑中5-羟色胺浓度改善情绪,适用于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常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和帕罗西汀,需持续服用4-6周显效,可能出现恶心、失眠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戒断反应。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对伴有躯体疼痛的情绪障碍更有效。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和米那普仑是典型代表,可改善情绪低落和疲劳症状。初始治疗可能出现血压波动,需监测心血管指标,建议固定时间服药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
通过增强GABA神经递质作用快速缓解急性焦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和地西泮常用于惊恐发作短期控制。这类药物存在依赖风险,连续使用不超过4周,老年人需警惕跌倒风险。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可减少用药剂量。
喹硫平、奥氮平和利培酮小剂量使用时能稳定双相情感障碍情绪波动。可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系统,改善躁狂和抑郁交替症状。需定期检测血糖血脂,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可联合苯海索治疗。
碳酸锂是经典双相障碍治疗药物,需维持血锂浓度在0.6-1.2mmol/L。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也具稳定情绪作用,适用于快速循环型患者。服药期间保持正常盐分摄入,定期复查甲状腺和肾功能。
调节情绪需药物与生活方式结合,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的摄入,规律进行快走、瑜伽等有氧运动,保持7-8小时睡眠。建立稳定的社交支持系统,学习正念呼吸等放松技巧。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杀念头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不同体质对药物反应差异较大,精神科医生会根据症状变化和副作用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2024-09-28
2024-09-28
2024-09-28
2024-09-28
2024-09-28
2024-09-28
2024-09-28
2024-09-28
2024-09-28
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