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后的心理疏导需要及时干预,重点处理创伤情绪、重建安全感、纠正错误认知、培养应对能力、修复社交信心。
遭受暴力会引发恐惧愤怒等强烈情绪,允许孩子通过绘画、沙盘游戏或角色扮演表达感受。准备安全毯、玩偶等安抚物帮助平复生理应激反应,避免使用"别哭"等压抑性语言。每天固定15分钟"情绪对话时间",用"当时您一定很害怕"等句式共情。
孩子容易产生"都是我不好"的自我攻击,需明确告知"打人者才需要负责"。通过绘本不是我的错等工具建立是非观,对学龄儿童可用思维导图分析事件责任归属。定期复述事件时强调"您勇敢说出来了很棒"等积极评价。
模拟冲突场景训练三步应对法:大声警告"不许打人"-迅速离开-报告权威成人。教授非对抗性自我保护技巧如用手臂格挡,参加跆拳道等运动增强肢体自信。建立安全人员名单,明确遇到危险时可求助的5个可信成人。
与学校建立安全监督方案,要求施暴者书面道歉并接受行为矫正。短期内避免单独相处,转班或调整活动分组。创设"勇气勋章"等正向激励,每成功应对一次社交冲突就积累奖励点数。
创伤后3-6个月易出现夜惊拒学等延迟反应,使用儿童事件影响量表定期评估。出现持续攻击行为或退缩症状需艺术治疗干预。每季度进行社交能力测评,关注同伴互动质量改善情况。
营养方面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香蕉、燕麦调节情绪,补充维生素B族稳定神经系统。每天保证30分钟亲子运动如跳绳、踢球促进内啡肽分泌。建立"安全树洞"日记本记录每日情绪变化,睡前进行10分钟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持续6个月未改善需专业心理咨询,采用眼动脱敏疗法处理创伤记忆,沙盘治疗重建心理边界。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9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
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