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失调是由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共同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表现为神经性厌食、暴食症和贪食症三种主要类型。
负面情绪和压力可能引发饮食失调,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容易导致暴饮暴食或拒绝进食。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调整错误认知,正念减压训练可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心理动力治疗能探索潜意识冲突。
下丘脑功能异常会影响食欲调节,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导致进食行为失控。药物治疗常用氟西汀等抗抑郁药调节5-羟色胺,托吡酯可控制暴食冲动,纳曲酮对贪食症有改善作用。
社会审美压力和文化标准可能诱发体像障碍,社交媒体传播的瘦身理想易引发极端节食。团体治疗提供社会支持,家庭治疗改善互动模式,媒体素养教育帮助建立正确审美观。
家族史增加患病风险,特定基因可能影响食欲调控和情绪处理。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预警,个性化营养方案可预防症状恶化,定期心理评估能监测高危人群。
童年虐待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通过进食行为发泄情绪。眼动脱敏疗法处理创伤记忆,叙事治疗重构生命故事,艺术表达治疗提供非语言宣泄途径。
均衡饮食应包含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规律进行瑜伽或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建立规律的进食作息有助于恢复。监测体重变化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关注体型数据。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亲友的陪伴理解能减轻病耻感。专业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营养师制定膳食计划,心理咨询处理情绪问题,医生监控生理指标。
2022-03-09
2022-03-09
2022-03-09
2022-03-09
2022-03-09
2022-03-09
2022-03-09
2022-03-09
2022-03-09
202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