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抑郁症是否需要服药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评估,轻度可通过心理干预改善,中重度需药物辅助治疗。
诊断需由精神科医生根据DSM-5标准进行,核心指标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食欲改变等。生理检查排除甲状腺问题等器质性疾病后,若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如无法上学或存在自伤倾向,则需考虑用药。常用评估工具包括儿童抑郁量表CDI和临床访谈。
SSRI类抗抑郁药为一线方案,氟西汀6岁以上、舍曲林6岁以上和艾司西酞普兰12岁以上具有FDA儿童适应症。药物起效需4-6周,初期可能出现恶心、头痛等副作用。用药期间需每月复查,调整剂量需严格遵医嘱,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戒断反应。
CBT认知行为疗法对儿童抑郁有效率约60%,通过识别自动负性思维、行为激活等技术改善症状。家庭治疗可修正不良互动模式,游戏治疗适用于低龄儿童。每周1次、持续12-20次的系统性干预效果最佳,需配合家庭作业巩固疗效。
青少年用药初期需密切监测自杀风险,FDA黑框警告提示24岁以下人群用药前两周风险最高。建立安全计划包括保管药物、移除危险物品、设置24小时监护热线。药物联用需谨慎,避免与MAOI类或圣约翰草等补充剂同用。
光照疗法对季节性抑郁有效,每日30分钟10000勒克斯光照可调节褪黑素。规律运动如游泳、跳绳能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Omega-3补充剂EPA+DHA≥1000mg/天可能改善情绪,但均不能替代核心治疗。
饮食建议优先选择富含色氨酸的香蕉、坚果,避免高糖饮食加重情绪波动。保持每日60分钟中强度运动,建立稳定睡眠节律。护理重点在于创造支持性环境,学校可实施学业减压方案,家长需接受心理教育课程识别复发征兆。定期复诊评估至少持续症状缓解后6个月,预防性维持治疗可能需持续1-2年。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