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人群心理 > 正文

家长的“正确”教导正在伤害孩子 父母别把控制当做爱

发布时间: 2022-01-11 17:3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间,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家长的“正确”教导正在伤害孩子 父母别把控制当做爱

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好的父母与不好的父母,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像中的人。

家长的“正确”教导正在伤害孩子 父母别把控制当做爱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做不到时时刻刻回应孩子,也没关系,孩子的一生照样会过得逍遥自在。

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学了很多育儿方法,跟孩子说话总是温和有理,孩子依然会反感、抗拒。

我经常遇到一些学习正面管教的家长,他们学习了很多,但学会的往往是温和而坚定地控制孩子、改造孩子。无论他们说的话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确,跟孩子的关系依然紧张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想像中的人,这是很高深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能修练到对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没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谓的「觉醒」的人。

《圣经》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不是在爱中,就是在恐惧中。爱带来如其所是,带来对事实的臣服和行动的智慧;而恐惧带来分裂,带来对错评判,带来应该与不应该的较劲。

· 01 ·

是爱,还是控制?

我经常提到自己跟妹妹相处的例子:妹妹买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里忘了吃,我看到后,忍不住想教育她「面包要及时吃,不要浪费钱」。这个时候,我就是想改造她,我的心已经不在爱的位置上,而是处于分裂的位置。

这个分裂的位置,源自我头脑中妄想出来的恐惧——「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对食物这么不珍惜,以后就会一直这样,逐渐变成一个浪费成性的人。」

我小时候也整天被父母这样妄想,活在恐惧的剧情里,制造着无休止的分裂、评判和冲突。

所以,当我觉察到自己偏离了爱的位置时,就立刻让自己回来。

只是带着爱,简单地告诉妹妹:「这家面包店的面包都没有添加防腐剂,只能放三天,三天过后就不能再吃了。」

妹妹「哦」了一声,但从此以后每次都会及时吃掉面包,有时还会提醒我「面包要到期了」。

可以想像,如果我处在分裂的位置上,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费粮食,她必然会感受到我语言背后的能量。

这个能量是评判、不接纳,所以即使她意识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会疏远我。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辈子说话、做事都很正确,但跟亲人的关系却冷淡疏远。

美剧《福斯特医生》中,爸爸对婚姻失败的福斯特说:「你总是能够『正确』地伤害别人。」

是否伤害别人,并不在于你说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是处于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很多家长问我有关孩子打架的事,比如「孩子之间抢玩具,他上去就咬别的小朋友,我该怎么办?」。

当家长这样问的时候,背后的能量就是分裂的——「孩子咬人是错误的,他应该变成一个懂礼貌、不给我惹麻烦的孩子,所以请教给我正确的改造方法」。

可问题在于,如果家长的心远离了爱,就看不见真实的孩子了。这个时候,无论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无意义的。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愈是严肃地教育孩子不应该打架,孩子就愈会打其他小朋友,性子倔的孩子甚至还会自残

那么,处于爱的位置上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爱是看见真实的孩子。放下改造孩子的念头,才可能看见真正的他,看见他打架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有时只是一种游戏。打过之后,不需要大人干预,三分钟就和好了。

有的孩子之所以咬人,背后可能是恐惧,怕自己的玩具被剥夺,怕没有能力自我保护。

这样的孩子,或许在婴儿时期就有过太多因被剥夺而产生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当我们看见真实的孩子,就知道该如何用爱去回应。

对待咬人的孩子,就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保护、被爱围绕的,用爱去融化他内心的无助和恐惧。

当孩子内在温暖的体验愈来愈多,无助感愈来愈少,自然就不会咬人了。

· 02 ·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

我家的鹦鹉小时候经常咬人。有一次,它咬了来我家玩的小朋友,因为什么原因我没看到,但我看到咬人之后的鹦鹉充满着恐惧

于是我让其他人照顾被咬的孩子,自己把鹦鹉抱到卧室,轻柔地安抚它,告诉它:「没关系的,我会保护你,没事的」。

我看到了真实的鹦鹉,它很恐惧,于是爱自然地指引我去安抚它,而不是评判、教育、惩罚它。

这只鹦鹉是人工孵化出来的,很没有安全感,我能做的就是尽量用爱去融化它的恐惧。随着鹦鹉安全感的增加,它咬人的情况越来越少。

家长的“正确”教导正在伤害孩子 父母别把控制当做爱

但是在一种情况下,鹦鹉依然会飞过去咬人,那就是当它被欺负的时候。确实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会主动招惹它,如果孩子被咬了,又确实会给我带来麻烦。

于是我就对鹦鹉说:「我带你到社区里散步,要是有小朋友招惹你,你不要咬人,好不好?因为这样会让我很难处理。」

在这之后,有一次,鹦鹉站在社区的栏杆上休息,一个小朋友跑过去指指点点,说一些很不友善的话。

我提醒小朋友不要招惹鹦鹉,它会咬人。

小朋友退后几米,继续指指点点。这个时候,鹦鹉忽地飞过去,小朋友随即捂着额头大哭,说鹦鹉咬他。

小朋友的妈妈赶过来查看,发现额头并没有任何伤痕。原来鹦鹉只是飞过去撞了他,并没有咬人。它既给自己出了气,又没给我惹麻烦,我很佩服它的智慧。

鹦鹉之所以善解人意,愿意配合我,是因为我几乎没有评判过它,一直都理解它、保护它,它自然也愿意理解我、保护我。

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更有智慧的孩子呢?

父母和孩子就像是纠缠的量子,如果父母的内心没有分裂、恐惧和冲突,那么,孩子的外在表现也不会是冲突、对立。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来反观内照。当父母化解了自己内在的评判和对立,孩子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前,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

其实,我们的内心都知道答案。

在生活中,慢慢觉知内心是合一,还是分裂?是在爱中,还是在恐惧中?这就是解脱之路。

总结一下,父母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首先,在跟孩子对话之前,先觉察自己——你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在分裂的位置。

2、沟通的时候放下以“爱”之名的责备,先了解孩子真实的情绪感受,再做回应。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控制型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控制型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控制型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深远且复杂,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阻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认同感的发展。父母的过度控制往往源于关心,但过度的干预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无力。控制型父母通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甚至社交进行严格管理,比如规定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兴趣班、朋友或职业...[详细]
发布于 2025-01-11

最新推荐

不想工作是什么心理
不想工作可能由职业倦怠、抑郁情绪、价值感缺失、适应障碍、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引起。1、职业倦怠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情感耗竭,表现为对工作内容麻木冷漠。常见于教师、医护等高压行业,个体常伴随睡眠紊乱和慢性疲劳。可通过调整工作节奏、培养兴趣爱好缓解...[详细]
2025-07-04 05:51
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强迫症
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强迫症
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之一,但需要结合具体症状判断。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伴有强烈的焦虑感。强迫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反复检查、过度清洁、强迫计数、强迫性怀疑等。强迫性怀疑是强迫症的常见症...[详细]
2025-07-03 16:08
不喜欢与人社交是心理疾病吗
不喜欢与人社交不一定是心理疾病,可能是性格内向的表现,也可能与社交焦虑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心理问题有关。1、性格内向性格内向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表现为更倾向于独处、在社交中消耗能量而非获取能量。内向者通常有少量深...[详细]
2025-07-03 14:00
不喜欢异性是心理疾病吗 不喜欢异性正常吗
不喜欢异性不属于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性取向差异。性取向包含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多种类型,不喜欢异性可能与先天因素、心理发展、社会环境等有关。若伴随自我认同困扰或情绪问题,建议寻求专业评估。性取向是人类情感与性吸引力的自然表现,不...[详细]
2025-07-03 11:51
不喜欢异性是心理疾病吗 不喜欢异性恋原因
不喜欢异性不属于心理疾病,可能是个人性取向的自然表现或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性取向具有多样性,主要有先天生理因素、成长环境影响、情感经历差异、自我认知发展、文化社会压力等原因。一、先天生理因素部分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激素水平等...[详细]
2025-07-03 09:42
不喜欢异性是什么心理
不喜欢异性可能是个人性取向的自然表现,也可能与心理发展、环境因素或情感经历有关。性取向的多样性包括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等,均属于正常心理现象。一、性取向多样性性取向是情感与性吸引的指向,同性恋、双性恋或无性恋等非异性恋倾向是人类正常的心理...[详细]
2025-07-03 07:34
不喜欢异性是什么病
不喜欢异性本身不是疾病,可能是个人性取向的体现或心理状态的暂时表现。性取向具有多样性,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均属于正常心理现象。若伴随自我认同困扰或情绪问题,可能与性别认同障碍、抑郁倾向等因素有关。1、性取向多样性人类性取向存在自然...[详细]
2025-07-03 05:25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