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话题 > 心理测试 > 正文

当你失眠时 你在做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1-10 17:3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有个朋友失眠正当年,每晚都很煎熬。

当你失眠时 你在做什么

因为体会过失眠有多么痛苦和可怕,所以他总是为入眠做充足准备:喝牛奶,泡热水澡,远离手机,11点准时躺到床上,心里祈祷着:千万别再失眠了!

但越是这样就越睡不着……直到凌晨2点,脑子里各种声音和精彩的画面还在转来转去。而且越睡不着,就越着急,越着急,越睡不着。

他很捉急地问我:失眠到底要怎么破啊?

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有类似的困扰,我就先把最后的答案放出来:那就让自己失眠吧。

大家留步,先别着急关文章……我们先来看一个灵魂拷问:

01

当你失眠时,你在做什么?

除了那些就是不想睡的晚睡拖延患者,大多数想要睡觉的人,在失眠时都会想一件事:我怎么还没睡着?倒是赶紧睡啊!

于是便开始了漫长的努力入睡过程:

很多人都会先选择尝试比较温和的助眠技巧——像数饺子(越数越饿)、吃褪黑素(药效减退越吃越多)、抹精油(薰衣草就是个骗子)。

这些不管用了,就升级到一些“铁血”手段来迫使自己入睡,比如喝酒、剧烈运动,然后希望倒头就睡。

假如这些方法起作用了,哪怕是安慰剂效应,也都还好。最可怕的是:为了睡觉而做出那么多努力,结果还是睡不着!又累又困又醉但就是睡不着!

这时候简直只剩下焦虑、愤怒却无力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开始寻求更“科学”的方法帮助睡眠。

小编自己以前失眠的时候,也试过网上很流行的“身体扫描法”,大意就是让你集中注意力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然后使之放松,从脚趾头开始扫,直到扫到头顶。

当我在试着扫描的时候,内心是充满了疑问的:啊我怎么集中注意力到脚趾上?我的注意力应该是一个圆点吗,像激光笔那样?扫描完大拇指了,注意力怎么移动到下一个脚趾上啊?

后来开始联想到以前看网络玄幻小说里那些锻炼精神力之类的情节,整个人的思绪都不知道飞到了哪里。

除了扫描法之外,还有很多看似科学的办法,它们大多具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光是记下来这些步骤,就需要很长时间了,而且还要高度紧张,心里想着:“我做的顺序是不是正确?这一步要持续多少秒来着?”

最后的结果通常是越想越清醒。

无数个失眠的夜晚让我们学会了很多关于睡眠的道理,却还是睡不好一个觉……

02

为什么我们越想睡越睡不着?

前几年大热的电影《头脑特工队》具象化地展现主人公莱利脑内发生的各种事件。

看过的小伙伴可能会记得,当莱利睡着时,思维列车开到中途就停止了,说只能等莱利醒了之后再发车。

但失眠患者们闭着眼一直在想着“怎么还没睡着?怎么治疗失眠?”的时候,脑中的思维列车简直是风驰电掣跑的飞快,难以停下来,也就自然难以入睡。

我们的大脑会自主地调整睡眠节律,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人为控制。

而很多人在夜里失眠,就是因为一直强迫自己要立马睡着。

第二天有个重要的考试/面试,前一天晚上告诉自己:“赶紧睡!养足精神!”

但睡着的几率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而减少,焦虑却迅速增加,“天哪都过去半小时了,怎么我还没睡着!”这是因为你无法命令大脑去暂停自己的意识。

睡眠就像是呼吸一样,这些身体内环境的事不用上升到意识层面,如果人类需要有意识地去调控呼吸,那么可能几分钟就死掉了。

睡觉也如此,越用力,就越做不到。

03

入睡的悖论

现在有很多管理睡眠的APP,监控呼吸节律、心跳脉搏,甚至可以记录快速眼动期、深度睡眠时间,给你的睡眠质量打分。

一个朋友曾使用过这类软件,他没有失眠困扰,只是出于好奇。但当他看到APP上显示自己只有少得可怜的深度睡眠时,反而开始焦虑。

之后便总是担心:“我今晚是不是还是只熟睡了1小时?明早分数会如何?”结果他成功地失眠了。

就算有时候第二天起来觉得睡的很好,但一看数据发现分数很差,那时会有种很强的挫败感。

睡觉本来是用于放松和恢复精力,但却变得像考试一样。

且不说睡眠数据的信效度如何,“评估睡眠”这件事本身就足以引发焦虑了,它让人们在入睡前产生怀疑——不知道今天我会睡得怎么样?这时,睡觉就变成了任务。

此外,很多人都追求快速入睡,最好“沾枕头就着”,安眠药药效越强越好,一颗便倒,但“放松入睡”和“追求快速”之间本来就存在一种天然的矛盾。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睡觉这件事回归身体自然的感受,而不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努力完成。

04

怎样才能睡个好觉?

已经有大量科普文章从各个角度来剖析睡眠,它们很专业,很学术。但研究这些不能帮助我们在夜晚睡个好觉。

而破除「越想睡 越失眠」的诀窍就是:

别挣吧,允许自己失眠,不要跟自己说“赶紧睡”。不用执着于“这药怎么没用!”或者 “完蛋了,我怎么还醒着……” 这只会让你陷入失眠焦虑的死循环。

不要把睡觉(或者失眠)当成一件很有负担的事情。当你睡不着的时候,就起来做些别的事情。

睡眠的重要性已被强调了太多遍,睡眠剥夺的危害越来越耸人听闻。导致人们一旦失眠,就立刻引发巨大的焦虑和恐慌,并且不断重视自己的失眠问题。

吃什么东西是为了缓解失眠,规律运动是为了提高睡眠质量……仿佛活着就是为了治疗失眠。

当你失眠时 你在做什么

这可以理解,因为失眠确实很痛苦,但当“治疗失眠”的愿望强烈到你生活完全围绕它展开时,你也就离「睡个好觉」越来越远了。

事实上,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过分担心失眠,因为虽然睡个好觉的确很重要,但其实有时睡不好也没事。

当你失眠时 你在做什么

首先,失眠并不等于完全失去休息,也不是在浪费时间。其次,研究者发现,与我们常识相悖的是,失眠者的实际表现与正常睡眠的人并无差别(Drummond et. al., 2013)。

因此,如果你前一天晚上失眠,那么第二天也不用过于焦虑,少睡了1、2个小时,并不会对你的成绩、面试表现造成什么“无法挽回”的后果。

我们总觉得只有睡个好觉才能更好地生活;

但其实,可能只有当我们不再为失眠而纠结,转而去关注怎样把生活过好时,才会睡个踏实、安稳的觉。

所以,如果今天晚上你还是睡不着,那么不如忘了这篇文章,也忘掉失眠,睡不着就不睡,但当困意来袭时,让身体好好感受它,然后跟着它入睡。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剖腹产时,丈夫在做什么?
剖腹产时,丈夫在做什么?
一般而言,在妻子分娩后很多丈夫都把妻子的产后调理完全交给丈母娘或自己的母亲。但在剖腹产后,最重要的是丈夫的心意。因此,不管是看书还是向身边人询问,丈夫都应该了解产妇在剖腹产后的大致恢复程序。若是医生说有可能需要做剖腹产,孕妇的脸色当场就会暗下来。但如果医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怀孕前夕...[详细]
发布于 2011-08-03

最新推荐

厂里领导故意整员工怎么办
厂里领导故意整员工可通过调整心态、保留证据、向上反馈、法律维权、寻求新机会等方式应对。职场打压通常由个人偏见、管理缺陷、利益冲突、性格不合、制度漏洞等原因引起。1、调整心态遭遇职场打压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过度情绪化可能影响判断力,导致做出不...[详细]
2025-07-18 16:35
现实型人格的缺点
现实型人格通常表现为务实、理性、注重实际利益,但过度现实可能导致缺乏情感共鸣、创造力受限、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现实型人格的缺点主要有过度功利化、情感表达障碍、适应性下降、决策僵化、生活乐趣缺失。1、过度功利化现实型人格倾向于以结果为导向,容...[详细]
2025-07-18 16:10
sm的人格及特性
SM人格通常指受虐倾向与施虐倾向并存的心理特质,这类人群在亲密关系中可能表现出对权力交换的强烈需求。SM人格的形成可能与童年经历、性格特质、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影响及心理防御机制有关。1、童年经历早期与抚养者的互动模式可能影响个体对权力...[详细]
2025-07-18 14:31
常年没有夫妻生活怎么办
常年没有夫妻生活怎么办
常年没有夫妻生活可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改善沟通方式、寻求专业帮助、培养亲密习惯、探索新互动模式等方式改善。长期缺乏亲密接触可能由压力过大、情感疏离、生理因素、观念差异、环境限制等原因引起。1、调整心理状态长期缺乏夫妻生活往往伴随焦虑或回避心理...[详细]
2025-07-18 12:51
s型人格的优缺点
S型人格通常指稳定型人格,优点是情绪平稳、适应力强,缺点是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这类人格特质在人际关系和职场中表现明显,既有助益也可能带来限制。1、情绪稳定性S型人格的核心优势在于情绪管理能力突出。这类人面对压力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心理韧...[详细]
2025-07-18 12:26
常年没有夫妻生活可以离婚吗
常年没有夫妻生活可以离婚吗
常年没有夫妻生活可以作为离婚的理由,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婚姻关系的维系涉及情感、经济、法律等多方面因素,无性婚姻是否构成法定离婚条件主要取决于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我国民法典规定夫妻感情破裂是判决离婚的核心标准。长期无性婚姻可能被认定为感...[详细]
2025-07-18 10:47
内向型人的特征有
内向型人的特征有
内向型人的特征主要有喜欢独处、思考深入、社交消耗能量、偏好小范围交流、注重内心体验等。1、喜欢独处内向型人往往通过独处恢复精力,长时间社交会感到疲惫。他们倾向于选择安静环境进行阅读、写作或创造性活动,独处时能更高效地处理信息并整理思绪。这种...[详细]
2025-07-18 10:22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