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话题 > 职场心理 > 正文

放下道理是提升情商的关键 也要多谈感受

发布时间: 2021-12-20 14:36
Scan me!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01

放下道理是提升情商的关键 也要多谈感受

情商低:只讲道理,不讲感受。

情商低是生活中让人很苦恼的一件事情,对于当事人本人来说,知道自己情商低,说话做事get不到点,找不到分寸,不招人喜欢,确实是让自己很难受,但要去改变情商吧,好像又找不到准确的法门。

对于和情商低打交道的人来说,情商低的人经常说话做事不恰当,很多时候表现都很无语,让你哭笑不得。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提升自己的情商呢?

众所周知,情商是“情绪智力”一词的缩写,根据情商一词最初的提出者Salovy和Mayer等人的观点,情商包括“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5个部分,可见情商的关键词是“情绪感受”。正是主要因为在情绪感受和处理上人和人的不同,造成了情商的高低。

简单说,高情商的人对人的情绪感受有准确敏锐的感知,并在这种感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应付办法,导致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比较有分寸,让人觉得恰当舒服。

但低情商的人对人的情绪感受力准确性较差,或者没有感受力,导致说话做事对人的情绪感受照顾不周,显得情商很低。

一个和自己的情绪感受失联的人,往往会活在很多道理中,于是他们跟人沟通的方式就陷入了这样的局面:讲道理,嗯,如果在道理上没有达成一致,就会更进一步争对错。

是的,这篇文章要送给的正是那些整天活在很多道理里,并且认为自己很有道理很牛逼的样子的人。

放下道理是提升情商的关键 也要多谈感受

不过一个沉浸在自己道理里的人是看不到别人对他皱起的眉头的:

“人是需要适度讲道理的,但你整天满嘴道理的样子,真的情商很低。”

02

只讲道理的人,活在“应该”之中,而不是“真实”之中

道理,源于外界要求的内化。

在我们的成长中,如果早年的养育者对我们只讲道理,只提要求,不关注我们的情绪感受,我们就很容易发展成一个“过度应该”的人,这些“过度应该”表现在:

人应该怎么做?

你应该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怎么做?

他应该怎么做?”

这些养育者跟孩子的联结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要求”、“对错”、“道理”,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孩子情绪情感的智力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引导、锻炼和发展,而过度的发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然后他们长大后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去跟别人进行互动,复制早年用“道理”跟人联结的模式,让人觉得情商低。

过度的讲道理之所以让人觉得情商低,是因为只讲道理的人,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看不到每个个体的个性差异,他们固执的活在某些大道理里,认为人应该遵从他说的那些道理,这样就会造成两种后果:分裂和强迫。

一个只讲道理的人必然容易活在分裂里,因为凡是道理,都容易有对错,都容易沉浸在理所当然的对错思维里,当然都是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坚持的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或者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就是错的,所以他们时常会陷入到和人争对错的的局面里。不光这样,当面对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更棘手的问题场面时,对错思维很明显会暴露弊端,因为既然涉及到复杂,就不可能是谁对谁错这么简单。

具有对错思维的人还很容易对事和人进行评判,所以只讲道理的人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容易有很多不接纳,他们在说“应该怎么怎么样”,总是在给自己和别人提要求,而完全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和别人,他们无法把人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整合起来,因此会很分裂,严重的人,可能会陷入偏执之中。

一个只讲道理的人也是最容易发生强迫行为的人,因为只关注道理,信奉“应该”法则,当这种道理和应该跟自己的感受冲突时,他们一味采用的是压抑自己的感受,或者让自己的感受让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由此,构成强迫。

通过强迫的方式让自己做事的人,体验不到自己做事的乐趣,容易陷入到机械和麻木里,有时这种强迫过多,还会引起当事人大量的内心冲突——那些被我们压抑的情绪情感正通过潜意识的方式来表达抗争。

我通常用马和骑马的人来比喻这种关系,马是情绪感受,骑马的人是要求,骑马的人必须了解自己马的感受,特点,才能更好的管理马,和马一起奔向目标;而如果骑马的人只关注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完全不顾马的感受,一味的抽打马,希望它奋力奔跑,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把马搞崩溃,引起马的对抗,导致别扭效率低的局面。

总之,无法让马快乐的奔跑,也就无法发挥出马的潜力。

同理,通过强迫的方式让别人做事的人,也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抗,让自己和别人都不爽。

03

沟通的关键是“理解”。

过度讲道理不能促进对人的理解,沟通的本质是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的前提是先理解自己。

如果我们过度的活在各种道理中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因为我们抱有的视角一定是先判断“我这样对不对”,“我这样应不应该”,而不是“我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要什么”“做什么会让我很开心”这种基于理解自己的思维角度。

一句话,过度的道理和要求是在围绕一个外物(早年养育者的要求)构建自我,在这种构建里,我的感受和需求是不重要的,我必须围绕这个外物发展自己,否则我就是没道理的,不应该的。

活在大道理里的人,无法接纳真实的存在,也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和别人,他们只能接纳道理。

当人们不接纳现实时,就无法发展出“理解”的能力,因为理解的前提是先要接纳,接纳自己、别人情绪感受的真实性、正当性、合理性,然后才能尝试去发展理解自己,理解别人的能力,由此构成情商。

所以情商高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先接纳情绪感受的合理性、正当性,然后再去分析这背后的原因。

从批判到接纳意味着人要发展一种能力:整合的能力。把好的坏的、对的错的整合到一起,从整体的角度客观的看待问题。

根据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的观点:整合能力是人的心理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没有发展到整合阶段的人,心理发育会停滞在偏执—分裂里,这意味着孩子无法整合感受里的妈妈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因此对世界的看法停留在分裂里。

整合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孩子在心理上必须能确认自己是好的这个前提,因为只有确认了自己是好的的时候,我们才能承受的起妈妈不好的一面。那么这依赖于妈妈始终要向孩子传递:妈妈是爱你的,你是好的,你没问题这样的感受和信念。当有这个基本保证的时候,孩子就不会怀疑自己有问题,他就会建立对世界基本的信任感,这时,如果妈妈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他也具有了承受的能力,由此好坏得以整合——妈妈是一个好坏各有的人,但她是爱我的。然后他尝试可以去理解到妈妈不好的一面的原因。

一言以蔽之,只有解决了“自我认同”的人,才有能力去理解别人。而只讲道理的人,很明显,还停留在需要用道理去自我认同的阶段,他无法确认自己是好的,由此也就不具备理解别人的心理空间和能力。

而“自我认同”,就是我之前在关于情商的文章里提到的“心理饥饿”问题。

关于情商,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04

道理和要求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被外界灌输的一种东西,它其实不是你的东西,更多的是父母和外界提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未必符合你、也未必适合你,你甚至没想过它们或许不合理,或许没想过你为什么一定要符合这些要求,按照这些要求活着。它们只是因为你小时候这么做,父母很认可,所以还在继续保持的某种惯性。

或许也可以这么说,小时候你通过遵守这些道理、要求,来获取父母的爱和认可,来确认自己是个没问题的孩子,来确认我很好的方式。

一句话,你需要很懂事,很正确来换取父母的爱和认可。

但是这样做的时候,你心里压抑着大量的不被爱和认可的恐惧:害怕自己不对和不懂事了,没有道理了,这些爱和认可就消失了,所以你总是需要强迫自己,在道理和自己的感受面前,你优先照顾这些道理,而不是尊重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接纳情绪和感受的合理性。

就像小时候,父母总是不接纳我们情绪情感的合理性,总是评判我们不应该这样那样一样,比如小孩不应该馋嘴,小孩不应该让大人生气,小孩不应该哭闹,小孩应该懂礼貌一样。

他们从未尝试过理解:

为什么我们会馋嘴?

为什么我们要干一些事,让大人生气?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哭闹?什么时候我们会哭闹,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懂礼貌?发生了什么?

这些对情感和感受的忽视,甚至否定,让我们的真实自我得不到发展,让我们总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要求和大道理了,我们就是不够好的。我们依然处在向某些标准证明自己合理性的阶段,一如当年那个孩子。

但实际上,你任何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小孩不就是会馋嘴吗?小孩凭什么不能让大人生气?小孩凭什么不能哭闹?小孩为什么要懂礼貌?怎样才算懂礼貌?

这些要求和规矩其实是可以变的,因为视角不同,需要的要求和规矩就完全不同,正是在这一点上,没有绝对正确的道理,只有从某种角度出发,某种人的需求出发,暂时和局部的观点。

可是小时候,我们被剥夺了这种坚持我们的感受,说出我们观点的机会,我们被强迫只能服从大人的要求和道理,被强迫执行,由此我们也就失去了发展关注自己感受、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更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

也就是说,你对世界的认识和观点和道理,必须是要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进行的,这样发展出来的观点的能力就不会只是一个空洞的道理或者一个死板的要求,它会是灵活的、更多角度的、可以多种观点并存的能随时可选择调整的,而不是强迫的和非此即彼的。

认识到他人的视角和自己的视角会有不同,并把这些区分开来,更多的能去理解别人而不是评判别人对不对,合不合适,这样我们就能从争论道理进入理解的阶段。

是的,当你尝试去理解的时候,你的情商就有了提高的可能。

本质上情商就是对情绪情感感受的理解分析应对能力。

放下道理是提升情商的关键 也要多谈感受

但首先,要提升这个,你得先放下道理,放下对错,然后去关注你的感受。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如何提升自己的情商和说话技巧
如何提升自己的情商和说话技巧
提升情商和说话技巧能帮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如。情商高的人通常更善于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更好地与人沟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帮助你提升自己的情商和说话技巧。1、学会倾听:很多时候,我们在对话中只关注自己想说的,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话,还要...[详细]
发布于 2024-09-25

最新推荐

职场老实人必看:为什么越忍让越容易被拿捏?
职场老实人必看:为什么越忍让越容易被拿捏?
职场老实人必看:为什么越忍让越容易被拿捏?职场上总有那么一些人,话不多,活最多,加班不喊累,委屈不声张。有人说他们是“好同事”“好员工”,但真实的结局往往是:升职无份,功劳被抢,背锅常客。越是老实,越是忍让,越容易被当成软柿子捏。不是善良出...[详细]
2025-04-21 17:14
婚外情男人走心表现
婚外情男人走心的表现包括情感投入、行为异常和对原配关系的疏远,这些表现通常源于情感需求、婚姻问题或个人心理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婚姻咨询和个人成长来应对。1、情感投入婚外情男人走心的表现之一是对婚外对象产生深厚的情感依赖。他...[详细]
2025-04-18 22:40
婚外情可以原谅吗
婚外情是否可以原谅取决于具体情况,包括双方的意愿、关系的修复能力以及事件对彼此的影响。婚外情的发生通常涉及信任破裂、情感疏离、沟通不畅等因素,修复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包括坦诚沟通、寻求专业帮助以及重建信任。1、婚外情的原因可能包括情感需求...[详细]
2025-04-18 22:37
老公出轨愿意离婚
老公出轨愿意离婚
老公出轨愿意离婚,这一行为背后可能涉及情感疏离、婚姻关系破裂以及个人价值观冲突等问题。处理方式包括情感咨询、法律程序和心理调适,具体方法需根据个人情况选择。1、情感疏离是导致出轨的常见原因之一。婚姻中,双方可能因工作压力、生活琐事或沟通不畅...[详细]
2025-04-18 22:29
测测你现在的状态
测测你现在的状态
通过简单的自我评估,可以了解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自我观察、情绪记录和心理测试是常用的方法。心理状态的变化可能源于压力、情绪波动或生活事件,及时调整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1、自我观察是了解心理状态的第一步。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关注自己的情绪、思维...[详细]
2025-04-18 22:12
测试我们会离婚吗
测试我们会离婚吗
测试我们会离婚吗?这个问题无法通过简单的测试得出结论,但可以通过分析婚姻中的问题来评估关系状况。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沟通、信任、情感需求、价值观差异等。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可以帮助改善婚姻质量,减少离婚的可能性。1...[详细]
2025-04-18 22:09
父亲出轨母亲抑郁
父亲出轨母亲抑郁
父亲出轨可能导致母亲陷入抑郁状态,这种抑郁通常源于情感创伤、信任危机以及家庭关系失衡。应对方法包括心理疏导、家庭治疗以及自我调节,帮助母亲逐步恢复心理健康。1、情感创伤:父亲出轨对母亲的情感打击巨大,可能导致她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愤怒和悲伤。...[详细]
2025-04-18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