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知识 > 正文

童年可以影响人的性格吗 影响因素有多大

发布时间: 2021-12-13 15:38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的成长,是经历了时间的灌木丛,而童年扎根在灌木丛的最底端,一刻不曾离去。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童年可以影响人的性格吗 影响因素有多大

01

文欢曾在《历史不忍细看》中评价张爱玲,“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在这种阴沉冷酷的环境里长大,青春期遭受过如此残酷的折磨,心理上不发生一些畸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且不说,张爱玲笔下《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有一种官方考证说是张爱玲的庶母,她的许多小说人物的冷酷、乖戾都是抽丝剥茧般地出现的。

童年可以影响人的性格吗 影响因素有多大

海明威曾说“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不幸的童年”,而张爱玲性格中的冷淡,无疑与童年密不可分。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

02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

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有一个小姑娘,我遇见她的时候,是参加一个远亲的喜宴。那年,她九岁。

她的外婆倒是个热情的老人,一见我和陈先生,就对她说,你叫阿姨啊,叫叔叔啊。她叫了我一声阿姨,对我先生只是礼貌地笑笑,然后躲到了外婆的身后。她的外婆说,小孩子不懂事,别介意啊。

席间,这个外婆与别人聊得欢,但很少听到这个姑娘出声,连想夹远处的菜,都是用手点点,向外婆示意。时不时的,外婆也烦了,说,你哑巴了嘛,总是这样,不说话不说话。顺手还用筷子敲了敲她的手指。

小姑娘一开始忍着,后来大哭,说,我要找爸爸,我要找爸爸。现场真是瞬间尴尬,而这个外婆好像是自己精心掩藏的秘密被不小心掀开了一般,特别气恼。

还好,外婆终归是女人,有女人的温暖。她抱着小姑娘,紧紧的。渐渐的,姑娘平复了情绪。

后来,我从我母亲口中得知,这个姑娘的母亲性格极其暴力,时不时地就在家里动粗,每每与姑娘的父亲吵架,除了摔碗以外,还常常把小姑娘的玩具摔碎。

不过,给小姑娘影响最大的,大约是在她还只有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出轨,与另一个男人好上了。那个男人当着小姑娘的面,狠狠地把他父亲扑倒在地,并扇了她的父亲好几个巴掌。

而那一次,这个小姑娘因为惊悸过度,在家哭了好多天。

当然,小姑娘的父亲和母亲最终离婚了,她判给了她的母亲。

我一度觉得她不愿意叫我先生“叔叔”,是因为童年那一次看到她父亲被一个陌生男人暴力后留下的阴影。

我的母亲告诉我的一件事从侧面断定了我的猜测,她说,某次她和我父亲一起去她家,那时还小,她看到父亲就大哭,嘴上叨叨着“坏人,坏人”。

我问母亲,是不是因为童年那件事,母亲说,也许是,她对所有陌生男人都这样。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

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M. Ehresnsaft教授也曾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调查研究报告,针对540名孩子及其母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时曾被人虐待、殴打或性侵犯者,长大成人后较易有行为上的问题。

我们国人面对孩子的时候,时常会说一句话:小孩子那么小,懂什么。

然而,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年幼的时候,自己看到的一切温暖的、心酸的、暴力的画面,也该顺势想到孩子的明天是否也会如此,而记忆是否美好,全在于童年的人、事、物。

我们的成长,是经历了时间的灌木丛,而童年扎根在灌木丛的最底端,一刻不曾离去,终究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会影响着谁的。

03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

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04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

为什么?

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

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童年可以影响人的性格吗 影响因素有多大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

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性格形成主要受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教育经历和个体实践五大因素影响。1、遗传因素:基因构成是性格发展的生物基础。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即使分开抚养,性格相似度仍显著...[详细]
发布于 2025-06-13

最新推荐

如何练就超强记忆力 怎么能练记忆力
提升记忆力可通过科学训练与生活习惯调整实现,主要有联想记忆法、间隔重复法、感官协同法、睡眠巩固法、情绪调节法五种核心方法。一、联想记忆法将新信息与已知事物建立联系能显著提升记忆效率。通过构建图像联想、故事串联或空间定位,大脑...[详细]
2025-11-23 17:00
如何哭出来最快的方法
如何哭出来最快的方法
通过刺激情绪或生理反应可以较快引发流泪,常见方法包括回忆悲伤事件、观看催泪影视作品、切洋葱等物理刺激。回忆强烈的情感经历是触发哭泣的有效方式。当人们回想失去亲人、遭遇背叛或经历...[详细]
2025-11-23 15:45
如何控制自己不联系一个人
控制自己不联系一个人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设定心理界限、减少触发场景、建立替代行为、寻求社会支持等方法实现。1、转移注意力将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或兴趣爱好中能有效减少联系冲动。可以制定每日任务清单,优先完成重要事项;培养需要专注...[详细]
2025-11-23 14:06
如何控制心理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可通过调整认知方式、建立情绪宣泄渠道、培养兴趣爱好、改善人际关系、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缓解。心理不平衡通常由压力积累、攀比心理、目标落差、性格敏感、创伤事件等因素引起。1、调整认知方式认知重构是改善心理失衡的基础。当...[详细]
2025-11-23 12:26
如何控制社交恐惧症
如何控制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暴露疗法、社交技能训练、正念减压等方式改善。社交恐惧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童年创伤、大脑结构异常、负面社交经历、性格特质等因素有关。1、认知...[详细]
2025-11-23 10:47
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
克制欲望需要结合认知调整、行为干预和环境管理等多维度策略,关键在于建立延迟满足的能力与替代性满足机制。1、认知重构通过理性分析欲望背后的真实需求,区分必要与非必要欲望。记录冲动产生时的情境与情绪,识别触发点。将长期目标可视化...[详细]
2025-11-23 09:08
如何克服自己的胆小
如何克服自己的胆小
克服胆小可以通过逐步暴露法、认知行为调整、正念训练、社交技能提升和身体锻炼等方法实现。胆小可能由先天性格、成长环境、负面经历、焦虑倾向或缺乏自信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心理调适与行为...[详细]
2025-11-23 07:28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