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话题 > 心理测试 > 正文

性格内向怎么办 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1-11-20 09:11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见到陌生人不爱说话,感觉自己胆小自卑;不敢恋爱,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这些情况,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遇到、听说过,人际焦虑比你想象中要普遍。在人际互动的关系中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但远远达不到“社交恐惧症”的级别程度的情况很常见。常有朋友开玩笑说自己“社交恐惧症”,用以作为自嘲和不善交际的借口。微博上有这么一个段子,在一个饭局上,一个人说他有社交恐惧症,另一个人说:我也有耶。然后俩人相见恨晚,很快成为了朋友......其实我们在社交活动场合有一定合理范围内的紧张、焦虑心理,这是正常的。其实社交恐惧症和性格内向、害羞虽然存在一些关联,但差别很大。现实中有很多心理疾病都会导致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受到损害,比如抑郁、焦虑、精神疾病等,是会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际和生活的。如果就这么轻易的给自己贴了标签,反而有时会引起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心。性格内向或害羞≠社交恐惧症,两者最根本区别在于,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疾病,患者无法也不敢与外界接触,而内向只是一种性格,内向的人只是不喜欢或不想与外界接触而已。很多人会将单纯的性格倾向视为一个缺陷的存在,作为一个内向型的人,童年肯定有过被拿来与别人家孩子作比较的经历。“我们家孩子性格不太好,太内向了。”“看看那谁家孩子多开朗、嘴甜、惹人爱。”“你咋这么腼腆、不爱说话呢?”“害羞啥,上不了台面!”其实性格内向或外向各有优势,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一般内向性格的人喜爱思考,感情比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喜欢单独工作,也常因为过分担心而缺乏决断力,对新环境的适应不够灵活,但有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害羞、腼腆其实这些只是性格内向的人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状态,但当周围的环境和谐舒适时,他们反倒更容易感觉到快乐,所以性格内向是很正常的情况,也不需要刻意作出改变,性格内向的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可。社交恐惧症:SAD(socialanxietydisorder)是焦虑症的一种,属于恐怖症的一种亚型,也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主要是在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或忧虑,几乎不可控制地出现焦虑发作,并对社交性场景持久地、明显地害怕和回避,这种现象在临床上被称作“社交恐惧症”。有时候害怕出现在有人的场合,害怕被人注意,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因为社交恐惧者自身感觉常常会和他人看到的有所不同:有时候会感觉有些躯体化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呼吸急促手脚冰凉。而周围的人可以看到的表现则可能是:表情尴尬,脸红、口吃结巴、轻微颤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社交恐惧症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赤面恐惧:会在人际交往中莫名紧张、感到发热、脸红,也对脸红特别在意,感到焦虑不安。视线恐惧:与别人见面时不能正视对方,不敢抬头,眼睛的对视会感到非常难堪,大脑空白;余光恐惧,眼睛总是不能控制的用余光看人,或四处乱看,注意力分散,有强迫性观念。表情恐惧:总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不自然,总是过分关注自己的表情,以至于因为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表情而焦虑,总担心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被人瞧不起,对此慌恐不安;异性恐惧:这里的异性不单单指的是性别,指的还是异种性质(例如辈分、职位等不一的情况)。主要症状与前几种情况大致相同,只是在与异性或者自己领导上级接触时,症状尤其严重,感到极大的压迫感,不知所措,甚至连话也说不出来。与自己熟识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则不存在多大问题。口吃恐惧:口吃恐惧的主要表现是本人独自朗读时,没有什么异常,但在别人面前,谈话就难以进行,或发音障碍,或才说到一半儿就说不下去了,患者对此忧心忡忡。还有一些像是公开演讲恐惧症、害怕公开写作、害怕公开吃东西、害怕使用公共厕所等。因为社交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或某些场合,所以社交恐惧者会不断的回避诱发焦虑的人或社交场景。随着症状的加重,症状可能会出现泛化,患者会恐惧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由于害怕,他们拒绝参加各类聚会,也可能回避所有公众场合,如餐厅、剧院、商场等。有些人对于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严重的案例里,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的“回避者”或宅人其实并不少见,他们在微博、微信、QQ等虚拟的社交网络上非常活跃,却害怕在公众场合与人面对面交流。甚至一到公共场合就会脸红、心悸、口吃、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晕厥......所以社交恐惧症长远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轻者会出现难以沟通、性格孤僻、情感缺失等心理问题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紧张时出现身体颤抖、四肢发软、头晕目眩等周身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也有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进入惊恐状态。所谓惊恐状态是指在某些情况下突然感到惊恐、失控感、发疯感、崩溃感、好象死亡将来临,惊恐万状,四处呼救,这种状态起病快、终止也快,持续时间较短。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很小,仅有不到1/4的患者随年龄增长而缓解。在没有疏导与治疗的情况下,社交恐惧症可以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美国、德国等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0%以上,是继重度抑郁和酒精依赖之后的第三常见的心理障碍。(WJMagee,1997)Wittchen的研究发现,有一般的患者在情绪表达、社会功能和生命活力方面严重受损;工作能力也明显下降,有11%的患者被解雇;8%的患者因为症状每周平均减少工作12小时。因为现在人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所以罹患的人数有愈来愈多的趋势。而且对医生们而言,社交焦虑症其实是可以治愈的一种病症,要治疗这些病人的困难不在于患病的人愈来愈多,而是患了社交恐惧症的人常都因为害怕或是不愿意接触陌生人,或是怕被贴上“有精神病”的标签而不愿意就医,长期生活在痛苦中。因此,当发现自己或亲友出现不敢出门、怕见人、不敢跟人说话等情况,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时,可以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早筛查,及时改善。

性格内向怎么办 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性格内向≠社交恐惧症
性格内向≠社交恐惧症
见到陌生人不爱说话,感觉自己胆小自卑;不敢恋爱,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这些情况,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遇到、听说过,人际焦虑比你想象中要普遍。在人际互动的关系中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但远远达不到“社交恐惧症”的级别程度的情况很常见。常有朋友...[详细]
发布于 2021-10-18

最新推荐

刺猬型人格的心理特征怎么造成的
刺猬型人格的形成通常与童年创伤、情感忽视、防御机制强化、社会适应困难及遗传因素有关。刺猬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对外界过度警惕、情感疏离、攻击性防御等特征,其成因主要有原生家庭互动模式、长期负面评价体验、情感表达压抑、人际信任缺失及神经敏感度差异等...[详细]
2025-08-16 15:20
以内养外 健康美丽
俗话说:“一样米吃出百样人”。有的人“油浸也不长肉”。而有的人“喝水也会增胖”,为什么?体质使然。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大威猛”、“短小精悍”、油性皮肤、干性皮肤等都是产生在不同的体质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体质与形体容貌的关系有一定的配...[详细]
2020-12-03 17:34
刺猬型人格的心理特征 刺猬型人格智商
刺猬型人格通常表现出高智商特征,同时伴随强烈的防御心理和情感疏离倾向。这类人格的核心特征主要有高敏感低信任、理性思维主导、社交回避倾向、完美主义倾向、矛盾依恋模式。1、高敏感低信任刺猬型人格对环境和他人情绪变化异常敏感,能快速捕捉细微的非语...[详细]
2025-08-16 12:02
刺猬型人格的心理特征 刺猬型人格的男人
刺猬型人格通常表现为外冷内热、防御性强且情感表达矛盾,这类男性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既渴望被理解又害怕受伤。刺猬型人格的形成可能与童年情感忽视、创伤经历、高敏感特质、社交焦虑及低自我认同等因素有关。1、外冷内热刺猬型男性常以冷漠疏离的外表掩饰内心...[详细]
2025-08-16 10:22
刺猬型人格的心理特征 刺猬型女人的心理
刺猬型人格通常表现为外冷内热、防御性强且内心敏感,刺猬型女人往往在亲密关系中既渴望依赖又害怕受伤。这类人格的形成可能与童年创伤、情感忽视或长期缺乏安全感有关,其核心特征包括过度警惕、情绪波动大、矛盾型依恋倾向。一、外冷内热刺猬型人格者常以冷...[详细]
2025-08-16 08:43
刺猬型人格的心理特征 刺猬心理是什么
刺猬型人格是一种以防御性强、情感疏离为特征的心理模式,主要表现为过度敏感、习惯性回避亲密关系、用攻击性行为掩饰内心脆弱。刺猬心理的典型表现有情绪易激惹、对批评过度反应、社交中刻意保持距离、用冷漠或讽刺作为保护机制、内心渴望关爱却害怕受伤。1...[详细]
2025-08-16 07:04
刺猬型人格的心理特征 刺猬人格形成原因
刺猬型人格通常表现为外冷内热、防御性强、情感表达困难等心理特征,形成原因主要有童年情感忽视、家庭环境高压、社交创伤经历、性格敏感特质、长期自我压抑等。1、童年情感忽视早期成长中缺乏父母的情感回应,导致个体习惯用疏离保护自己。这类人往往在婴幼...[详细]
2025-08-16 05:24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