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话题 > 正文

跟风消费怎么产生的,群体心理要背锅?

发布时间: 2021-05-26 11:55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预售满减、打折促销,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兵器”轮番上阵;红包礼券、拼团预购,消费者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好绝活特技“严阵以待”……“双11”还未至,“硝烟”却已经弥漫。时过境迁,原本默默无闻的“双11”,已经从“促销日”摇身一变成为万众瞩目的“全民购物狂欢节”。在这一天,很多人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了狂欢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心理现象是“双11狂欢节”的重要形成原因之一。

跟风消费怎么产生的,群体心理要背锅?

“‘双11’主要有两大人群在狂欢:商家和消费者。”心理服务基层科普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邦俊在接受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时介绍,“显而易见,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是这场狂欢的发起者、推动者。其中,具有极高知名度、广泛传播力的公众人物、主导平台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就是‘双11’的初始推动力,它能够在‘概念阶段’吸引足够多的参与者,并在事后形成热点话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其它传播力量难以独善其身、视而不见,只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话题、进行讨论,进而将热点放大。而这些热点又会吸引更多参与者,于是便出现了‘滚雪球效应’,形成规模浩大、人数众多的‘双11狂欢节’的特定氛围。”

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又是什么让他们忍不住参与这场狂欢呢?石邦俊认为,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往往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行为,比如一个人在现场观看足球比赛、演唱会等时,受到群体心理现象的影响,其行为表现很可能与平日大相径庭。同理,个体在面对“双11”的特定氛围时,也很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现象影响,出现冲动购物等“剁手行为”。

石邦俊分析,很多人之所以在“双11”成了“剁手党”,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跟风消费怎么产生的,群体心理要背锅?

首先,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个体的思维方式包括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其中,感性思维是一种本能,伴随个体一生;理性思维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一般在个体成年时才会发育完成。参与群体活动,比如“双11狂欢节”时,个体的感性思维通常居于主导地位,一些本来没有特定目标的消费者容易受到具体形象思维、直观行动思维的影响,发生冲动购买行为。同时,在网购过程中,由于支付方式为无现金支付,在感性思维的影响下,很多消费者并没有“支付现金”的感受,认为价格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进而更容易发生购买行为。

其次,从购买欲望的角度来说,有些消费者拥有实际购物需求,他们早已看中某件商品,选择在“双11”购买是为了以较小的代价将商品收入囊中。然而,更多消费者本身并没有实际的购物需求,促使他们发生购买行为的是购物过程的体验、感受。网上购物不需要在店铺之间穿移,货比三家也仅仅是“动动手指”,这样就提高了购物的舒适程度;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轻松“进入”各大知名厂商,买到各种心仪产品,这也会优化购物体验。

跟风消费怎么产生的,群体心理要背锅?

再次,“损失厌恶”也是感性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是指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往往更令人难以忍受。就“双11”而言,很多人觉得,如果自己不抓紧时间,商品就会被别人买走,为了避免这种个人犹豫导致的“损失感”,个体在购买决策上花费的时间就会减少,于是就更容易受到气氛的影响,发生冲动购买行为。

此外,从众心理、顺从心理和服从权威心理也是促使个体在“双11”发生冲动购买行为的原因。比如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个体会为了“合群”而不得不“剁手”;在顺从心理的影响下,个体购物时会考虑“回报、强迫、专家意见、信息、参照影响力、合法权威”等因素,难以拒绝广告上播出的所谓“专家”“网红”等的建议;服从权威心理则让个体更容易受到从众心理和顺从心理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个体的购买行为,让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了“双11”的狂欢中。

消费者冲动购物的结果,往往是事后后悔不已,同时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如何才能做到理性消费呢?石邦俊建议,大家在购物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1.自己真的需要购物吗?(给出“是或否”的准确回答)

2.自己为什么要购物?(给出5条以上的理由)

3.在购物后,自己会出现哪些心理或情绪?(准确说明情绪类型,比如满足、后悔等)

石邦俊表示,等回答完这几个问题之后,大家再决定是否购物,也许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受访专家:心理服务基层科普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邦俊

学术支持: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联盟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了解你的心脏安全,别让运动和跑步来背锅!
了解你的心脏安全,别让运动和跑步来背锅!
近年来,狼性文化的推崇,高强度运动被打上了自律、身份、时尚的标签;精英人群作为内卷的胜出者,自然不能落后于人。其实,中青年猝死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社会精英的猝死往往更能引发社会的关注。人们在惋惜其英年早逝的同时,也在反思猝死背后的原因。过量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和寿命的不良影响已有很多...[详细]
发布于 2022-10-12

最新推荐

第五人格如何验号
第五人格验号主要通过检查账号安全状态、角色数据完整性和交易记录真实性等方式进行。游戏账号交易前需重点验证绑定信息是否可修改,包括手机号、邮箱及实名认证状态。角色数据需核对时装数量、角色解锁程度、段位历史等核心指标,可通过游戏内个人主页及战绩...[详细]
2025-07-03 10:08
测一测你以后的样子
心理测试可以作为一种趣味工具帮助人们探索潜在的性格特征或未来可能性,但无法准确预测个人未来的具体样貌或发展轨迹。这类测试通常基于心理学理论设计,通过分析当前行为模式、价值观或情绪倾向,推测可能的发展方向。标准化心理测试如大五人格测试、霍兰德...[详细]
2025-07-03 08:25
大五人格五个因素
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特质归纳为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五个核心因素。这一模型通过量化评估个体在五个维度的表现,帮助理解人格差异及其对行为的影响。一、开放性开放性反映个体对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和创造力水平。高分者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详细]
2025-07-03 08:00
测一测你未来的身份
通过心理测试可以大致推测个体未来可能发展的身份倾向,常见的潜在身份类型有职业型、家庭型、创造型、服务型、自由型等。测试结果受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及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需结合现实条件理性看待。1、职业型职业型身份以专业能力和社会角色为核心,表...[详细]
2025-07-03 06:17
npd是精神病吗
npd是精神病吗
自恋型人格障碍属于精神障碍范畴,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度自我中心、缺乏共情、需要持续赞美等特征,通常不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认知,对无限成功和权力的幻想,...[详细]
2025-07-03 05:51
测一测你适合什么职业
职业倾向测试可以帮助您了解自身性格、兴趣与能力的匹配方向,但具体职业选择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常见的职业测评维度主要有职业兴趣、性格特质、能力优势、价值观倾向、工作环境偏好五种。一、职业兴趣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将职业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详细]
2025-07-02 16:34
创造性人格的作用
创造性人格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创新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强适应性和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创造性人格的核心特质包括开放性、好奇心、冒险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特质有助于个体在复杂环境中脱颖而出。创造性人格能够显...[详细]
2025-07-02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