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话题 > 正文

自拍成瘾,这是心理疾病,得治

发布时间: 2021-05-26 11:55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是必不可少的呢?不少人也许会告诉你,他们的答案是自拍——吃饭拍一张,喝酒拍一张,微笑或是悲伤,晴天还是雨天都得嘟嘴来一张。谁的朋友圈没有自拍照“出没”,谁又没用斜向上45°的角度拍过自拍呢?但是,最近有研究发现,如果太喜欢自拍以至于“自拍成瘾”,可能就是一种病态了。那么,“自拍成瘾”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有人沉迷自拍,并喜欢将自拍照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其实,不仅是“自拍成瘾”的人存在问题,经常看到别人发自拍的人,其心理也有可能受到影响,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自拍成瘾,这是心理疾病,得治

据新华网消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在2014年将“自拍成瘾”认定为一种精神疾病。“自拍成瘾”被分为三个等级:濒临自拍成瘾的边缘(borderline selfitis)、急性自拍成瘾(acute selfitis)、慢性自拍成瘾(chronic selfitis)。如果你每天自拍至少三次,但没有把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属于濒临自拍成瘾的边缘;如果你每天自拍至少三次,并且会把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属于急性自拍成瘾;如果你抑制不住想自拍的冲动,并且每天至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六次自拍照,则属于慢性自拍成瘾。

自拍成瘾,这是心理疾病,得治

那么,为什么有人沉迷自拍,并喜欢将大量自拍照发布在社交网站上呢?《北京晨报》报道称,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在平台上特意引人注意的人,比如发大量自拍照的人,更有可能是个“自恋狂”。这项研究的团队分别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韩国首尔世宗大学,他们发现经常发自拍的人有一种所谓的“夸张型自恋”,这种自恋与自我崇拜以及很高的自尊心有关。相比自恋者,非自恋者对于自拍照表现出更加消极的态度,不太愿意发布自拍照,也不太愿意关注一些总是发自拍照的用户。

自拍成瘾,这是心理疾病,得治

研究还发现,经常在社交媒体看到自拍照片,也会给人带来影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自拍的照片,会让人失去自信,生活满意度下降。人们看自己或者其他人的自拍次数越多,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就越低,越容易自卑。这项研究称,当人们开心的时候通常会发自拍,这会让看照片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并不像照片里那样好。

虽然自拍能够记录生活,还会不时地带给我们一些小小的满足感,但如果沉迷自拍以致“成瘾”,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消极影响,可就得不偿失了。(杨光华)

本文由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勇进行科学性把关。

卜勇,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中国科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目前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健康、环保、水利、节能、气象、人工智能、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自拍成瘾会造成副作用?心理专家呼吁引起重视
自拍成瘾会造成副作用?心理专家呼吁引起重视
在社交媒体时代,自拍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展示自我的方式。但是,自拍也产生了不少“副作用”,其中“自拍成瘾”“自拍伤害”尤为值得注意。那么,自拍到底有哪些副作用呢?其实,自拍对人们造成的危害早已不足为奇。此前网传有男子沉迷自拍,每天都会自拍照片并上传网络,并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某...[详细]
发布于 2021-05-26

最新推荐

聪明的领导如何对待下属
聪明的领导通常通过尊重信任、合理授权、有效沟通、公平激励和持续培养等方式对待下属,既能提升团队效率,也能促进下属成长。一、尊重信任尊重是领导力的基础。聪明的领导会重视下属的独立人格与专业能力,避免公开批评或贬低。通过倾听意见、采纳合理建议,...[详细]
2025-08-17 16:10
聪明的老实人是怎样的
聪明的老实人通常指兼具诚实品质与高情商的个体,能在保持原则的同时灵活处理人际关系。这类人往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识别他人情绪和需求。他们选择用真诚的方式表达观点,但会通过调整沟通策略来提升信息接受度。比如面对冲突时,他们既不会违心附和...[详细]
2025-08-17 14:31
聪明的老板怎么对待员工
聪明的老板通常会通过尊重员工需求、建立有效沟通、提供发展机会、营造积极氛围和公平分配资源等方式管理团队。1、尊重需求重视员工个体差异,关注工作与健康的平衡。避免过度加班文化,主动了解不同岗位的生理心理负荷,例如为技术岗提供护眼设备,为客服岗...[详细]
2025-08-17 12:51
刺猬原理给我们的启发
刺猬原理给我们的启发在于揭示了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距离的重要性,既不过分疏离也不过度亲密,才能建立健康持久的关系。刺猬原理源自哲学家叔本华的寓言,描述一群刺猬在寒冷中试图靠近取暖,却因身上尖刺互相伤害,最终找到既能取暖又不被刺伤的最佳距离。这...[详细]
2025-08-17 11:12
刺猬性格一般人驾驭不了吗
刺猬性格的人并非完全无法被他人理解和相处,但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包容度和沟通技巧。这类人群通常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敏感多疑、情感内敛等特征,容易在社交中产生距离感。刺猬性格的形成往往与成长经历中的创伤或长期缺乏安全感有关。他们可能经历过被...[详细]
2025-08-17 09:33
刺猬型人格有多可怕
刺猬型人格并不一定可怕,但可能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刺猬型人格通常表现为对外界保持高度警惕,内心敏感多疑,容易产生防御心理,有时会表现出攻击性。这种人格特征可能与童年经历、心理创伤或长期压力有关。刺猬型人格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显...[详细]
2025-08-17 07:53
刺猬型人格是什么样的
刺猬型人格是一种以敏感防御、情感疏离为核心特征的心理行为模式,常表现为外在冷漠与内在脆弱的矛盾状态。这类人格的形成可能与早期情感忽视、创伤经历、高敏感特质、社交挫折、防御机制过度激活等因素有关。1、敏感防御刺猬型人格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习惯...[详细]
2025-08-17 06:14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