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探秘 > 正文

逆境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吗?

发布时间: 2021-05-26 11:56
Scan me!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有这样一种观念:经历挫折对个人成长有好处。逆境会让你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并感激家人和朋友。你会从这次经历中吸取教训,从而变得更有韧性。

逆境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吗?

在发生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袭击之后,这一主题又一再出现在媒体报道中。那么,从科学的角度,应该怎么看待逆境呢?痛苦和折磨真的有价值吗?德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希•尼采曾说过:“杀不死我们的,会让我们更强大。”这句话是否有道理?

强大的叙事

心理学家在过去十年中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这个问题,有报告显示,人们在经历了失败或创伤之后会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激之情,并且与朋友和家人更亲近,自己也变得更坚强,更有灵性和灵感。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创伤后成长”。

这一发现的感召力显而易见。这表明,悲剧中也存在一线光明,同时与圣经中救赎的主题相一致,即所有的痛苦和折磨最终都会带来自由。

这些发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在描述自己的生活时,喜欢提到所遇到的挑战和克服的挫折。我们倾向于相信坏事会带来好事,这种转变往往也是我们讲述生活故事时的关键元素。

如何预测创伤性事件?

社会文化中的“逆境成长”叙事可能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是,心理学家从这一主题的现有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危险的迹象。

逆境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吗?

首先,我们很难收集人们经历创伤前后的数据。例如,我们无法知道谁会在飓风中失去家园。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关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都要求人们估量自己因为创伤而改变了多少。这似乎是评估个人成长的明智方法,你可能也会问朋友甚至自己这个问题,但这种方法存在重大问题。

研究发现,人们并不擅长准确地记住自己在创伤事件之前的样子。或者,参与者自称他们已经在事件中得到了成长,而事实上,他们仍然在挣扎。参与者关于个人成长的报告并不总是与他们的朋友和家人的看法一致,也不一定反映出他们行为的实际变化。

逆境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吗?

当你告诉别人自己已经长大时,实际上可能只是一种应对仍在经历的痛苦的方式。西方文化不允许悲伤;最终,人们对自己的期望是应该“克服它,继续前进。”

这种压力甚至可能融入到实验本身。研究创伤的心理学家通常使用的问题往往只涉及积极的变化,比如是否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是否追求了新的目标,或者是否变得更虔诚了。对康复和自我提高的期望被融入到这一系列问题中。在其他情况下,人们可能否认了正在经历的实际痛苦,因此只是简单地报告说,他们变得更强大了。

然而,设计得最好的个人成长研究发现,人们在经历创伤后认为自己改变了多少,与他们实际随时间推移改变了多少无关。事实上,那些报告说自己在悲剧后经历了最多个人成长的人,更有可能在经历创伤后仍出现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的症状。

依然没有定论

在很多方面,认为个人成长和适应力是逆境的典型结果的观点是有问题的。想想这其中传达的信息:从长远来看,痛苦是好的,而且经历过创伤的人比没有经历过创伤的人更坚强。

然而,从悲剧中走出来并不容易。有时,某些悲剧事件(如孩子或配偶的死亡)带来的创伤,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还有一些人公开表示,在经历了数月甚至数年的失败后,他们还在苦苦挣扎。如果“杀不死你会让你更强大”是真的,那么这些人可能会被视为“软弱”,或者是有什么“问题”。

心理学家从目前最好的实验研究中认识到,人确实可以从逆境中成长。他们可以变得更强,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并增加自尊。但是,这种情况可能并不像大多数人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的那样经常发生。

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以同样的方式和速度成长。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人们将继续需要家人、朋友和社区的帮助,以及来自社会的支持。这些资源的可获得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成长。而且,成长也不应被视为每个人的目标。对许多人来说,回到创伤前的状态可能就已经足够困难了。

逆境当然有可能带来新的见解和智慧,但在科学上,我们仍然不清楚这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以及以何种方式。

创伤中成长的故事当然很有感染力,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心理学家进行更多、更好的研究,以了解这样的故事是常态还是个例。(任天)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美白针,让我们变得更好看
美白针,让我们变得更好看
白是现在动人的标准,许多女士在追求完美的路上都缺乏不了皮肤的美白。以为代表的美白针注射者都收到了有效地结果。那么美白针是每个人都才能注射的吗?很多人还是没能敢于进行手术治疗,因为大家还是还有很多的顾虑,怕效果不好,怕价格不能被自己所接受。那么,每个人都适合手术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详细]
发布于 2024-11-02

最新推荐

工作特别烦躁怎么办
工作特别烦躁怎么办
工作特别烦躁通常源于压力过大、任务繁重或工作环境不佳,可以通过调整心态、优化工作方式、改善环境来缓解。具体方法包括时间管理、情绪调节、寻求支持等。1、压力过大是导致工作烦躁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或目标难以达成都会让人感到焦虑...[详细]
2025-04-14 08:55
纠结症是心理疾病吗
纠结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决策时反复犹豫、难以抉择,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它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但如果长期存在并导致功能受损,可能与焦虑症或强迫症等心理障碍相关。1、遗传因素:纠结症可能与遗传有关,家族中有焦虑症或强迫...[详细]
2025-04-14 08:53
一进厂就感觉压抑
一进厂就感觉压抑可能与工作环境、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建议通过调整心态、改善环境、寻求支持等方式缓解。1、工作环境影响。工厂环境通常较为封闭,噪音、光线、空气质量等因素可能引发不适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容易让人感到压抑。可以尝试在...[详细]
2025-04-14 08:52
测试你在职场的气场
在职场中,气场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自信、沟通技巧、专业能力和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要测试并提升自己的职场气场,可以从自我评估、行为调整和持续学习三个方面入手。1、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气场强弱是第一步。可以通过同事的反馈、工作中的表现...[详细]
2025-04-14 08:47
总是拒绝不了别人
总是拒绝不了别人,可能源于讨好型人格、低自尊或过度依赖他人认可。可以通过提升自我认知、设定界限、练习拒绝技巧来改善这一状况。1、讨好型人格是常见原因之一。这类人群往往过度关注他人感受,忽视自身需求。他们害怕冲突,担心拒绝会破坏关系。长期如此...[详细]
2025-04-14 08:31
如何克服懒惰心理
克服懒惰心理需要从认知调整、行为习惯和环境优化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动力。1、认知调整:懒惰心理往往与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有关。明确目标可以帮助打破懒惰的循环。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例如每天完成一项小任务或每周学习...[详细]
2025-04-14 08:28
人格障碍症的表现
人格障碍症的表现
人格障碍症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行为模式,表现为个体在情感、认知、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核心表现包括情感不稳定、人际关系困难、自我认知扭曲等。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1、情感不稳定:人格障碍症患...[详细]
2025-04-14 08:23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