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人群心理 > 正文

虎爸虎妈、推娃鸡娃,哎呀,育儿焦虑啦!

发布时间: 2021-11-05 17:19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西学姐在上一期《国外的爸妈也“推娃”? 》中为大家介绍了美国爸妈们的教育理念,当时有预告说会在本期和大家聊一聊育儿焦虑,这次,小西学姐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思睿老师,她不但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位新手妈妈,我们来看看专业人士如何解读育儿焦虑吧!

一大早,有人在家长群里发了一张据称在朋友圈流传甚广的图。问:4岁孩子英语单词量1500个够不够?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北京)海淀肯定是不够。

另一位家长立刻回应了一篇据说在朋友圈更火的文章,文章说的是,有一家爹妈都是学霸,想着到美国孩子能轻松点,结果发现,自己错了,美国爹妈也在推娃,只有放弃未来的低产家庭的孩子才可以岁月静好。美国的娃娃们,尤其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也在“负重前行”(当然,和国内还是有区别的)!于是,群里众多家长纷纷出现,在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同时,也展示了一把中产阶级的觉悟和斗志。

鸡娃,网络名词,说的是家长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当我们没有孩子的时候,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些课外班,我们咬牙切齿说,等我有了孩子,我绝不让孩子走我们的老路,当我们准备做父母的时候,我们“博览群书”,关注无数育儿公众号,信誓旦旦要科学育儿,当我们做了父母,教育理念?淡定?不存在的。学区房、英语、奥数、steam、网球、围棋……这些才是硬道理!对于这些瞬间转型鸡娃、推娃的家长来说,他们的内心都被同一种挥之不去的状态占据着:育儿焦虑。

从心理学上讲,在面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不确定性或威胁时,人们会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这就是焦虑。过度的焦虑,其实就是无限放大潜在的可能威胁、不确定性和危险,并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一点点暂时性的小受损,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想象,感到恐惧、不安,甚至绝望。育儿焦虑,就是一种发生在特定领域内的焦虑状态。

比如,孩子回家说:妈,我考了97分。老母亲第一时间发出“直击灵魂”三连问,一气呵成,毫不迟疑:那3分去哪儿了?你们班有没有满分?谁比你分数高?老母亲心里满满的焦虑喷薄而出:这次没考好,是不是学习退步了,会不会从此走下坡路,上不了重点中学了,以后985、211费劲了,考研怎么办,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了,从此人生艰辛……由于焦虑,“一点点暂时性的小受损”自动了触发了我们心理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件事的起点只是,这一次考试,97分。

①因为攀比,所以焦虑

从婴儿时的什么时候翻身,到幼儿时的什么时候能数到20,九九乘法表背会了吗,小学之后上了几个课外班,以后上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再到假期报了几个夏令营,几个游学,什么时候出国……攀比,从出生即开始。家长们的口号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能让孩子在中途被落下!不是终点线的胜利不是最后的胜利!

还有很多家长是“木桶理论”的忠实追随者和实践者,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短板,当他们发现了短板之后,就急着要给孩子补短。为了让孩子和自己形成补短统一战线,那么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断断不能放松,因此时刻要对他们耳提面命:你看那个谁谁谁,你再看看你……他们眼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哪一方面不如别人。于是,很多孩子的童年总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让他们对自己感觉很很糟,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在攀比中陷入了焦虑。

另一类焦虑高发场景还包括了:诸如同学会这样的大人们的聚会之后、学校家长会之后、逢年过节走亲戚之后以及家长带着孩子的多家庭亲子活动之后,很多孩子委屈地发现,大人从这些场合回来之后比平时要暴躁,他们稍有不顺心,自己就是一顿挨训。

②因为追求完美,所以焦虑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说,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会消减父母的忧虑。就是网上常说的,老大照书养。以下这份计划听起来有没有一点耳熟?我一定要给孩子上最好条件的学校,要双语那种,并且必须英语是母语的外教,其他都是假外教,然后,我们两口子拼一拼学区房,上个好小学才有保障,再然后,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唯恐自己没有创造足够的条件,耽误了孩子的天赋。家长心里急啊!

补偿心态,这是完美主义的另一种变体。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外语一直不过关而错过了很多升学和升职的机会,于是,他发下宏愿:决不能让孩子在同一个坑里摔跟头!我还在北京台看过这样一期节目,妈妈一定要让孩子学舞蹈,而且以后必须考北京舞蹈学院,理由是,妈妈自己太喜欢舞蹈了。在节目上,专家们看过孩子的表演,一致委婉表示,您的孩子可能不太适合舞蹈这个专业,从身体条件到孩子个人的意愿,都不适合。面对哭着求妈妈不要让自己再学跳舞的女儿和专家们的劝说,妈妈仍旧一脸严肃地坚持表示:身体条件、天赋啊这些,都不是问题,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磨成针!你不行是你功夫没下够!

③因为不了解,所以焦虑

作为心理咨询师,接待这样的家长是我的日常工作。

案例一:一个孩子哭,可是家长就不抱,取而代之的是爸爸按住他一边哭一边挥动的双手。美其名曰,因为他是男孩子,我要培养他坚韧、果敢的性格!我:您知道您的孩子现在年龄多大吧?家长:四个月,孩子还小,我知道,但是性格要从小培养,断不可放松,也不可心软。

案例二:家长担心孩子多动症。我问:孩子什么表现让您有这种“判断”?家长:因为孩子太好动了。我:多动症主要是注意力的缺陷。家长:哎呀,那她更有问题了,她都两岁了,去上早教课,都不认真听讲。我:早教课一节多少时间?家长:45分钟吧,我得让她早锻炼起来,以后上幼儿园上小学上课坐不住可就更麻烦了。

第一个案例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哭声免疫法的例子。这种一岁以内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大概率只能毁掉孩子的安全感。在第二个案例中,两岁孩子注意力集中平均时间大概7分钟左右,期待孩子45分钟正襟危坐,让人哭笑不得。只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就会打消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家长自己给孩子“诊断”出的问题,在专业人员的眼里并不是问题,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如临大敌,不知所措,焦躁不安,四处求救。

我的一位同事,与我一样同为咨询师、同为妈妈,我们闲聊中她说了一句话:只要做了母亲,没有不焦虑的。虽然我深以为然,但是作为家长,或许我们可以学着和焦虑共处,避免因焦虑而扰乱我们的生活,打扰孩子的成长。

①知识是对抗焦虑的力量

“恐惧,源于无知。”人们对于陌生、不确定的事物总是心怀恐惧,随着恐惧而来还有焦虑。很多家长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不但对于这个小生命有太多的不了解,而且养育方式也崇尚“精耕细作”,于是家长们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步走错,留下遗憾。

对于这种原因带来的育儿焦虑,对策也是明确的:知识就是力量!比如,孩子的分离焦虑、吃手、不愿分享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年龄段出现的心理或行为的特征,很多时候,家长什么都不用做,这些所谓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科学的育儿知识能够能帮助我们提高辨别力,懂得取舍,知道哪些方法适合自家孩子,哪些理念不适合自家孩子。科学是我们养育的底气,有底气了才会自信,淡定,遇事从容不迫,收放自如。

②把孩子当作“异己”

异己,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认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愿望,承认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附属品,也不是我们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允许他们走一些弯路,因为这是他们必经的成长路径。

然而,每当说到这里,一定会有家长当场反驳我,就是因为我们走过弯路,才更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这个时候,我很愿意分享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不谈希望,只提建议,不提要求,只是提醒。热衷于为孩子设计一条精美成长路线的家长,多数会失望。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找到自己,喜欢自己,这才是我们做父母的正经事儿。希望大家都能享有这份淡定从容的力量,帮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与焦虑共存。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国外的爸妈也“推娃”?
国外的爸妈也“推娃”?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教育资源集中,为孩子在教育方面舍得投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些妈妈身心疲惫的时候会想,要是孩子在国外就好了,国外不是快乐教育吗?孩子和父母都能省点...[详细]
发布于 2021-11-05

最新推荐

对于早恋的女孩应该怎么处理
对于早恋的女孩应该怎么处理
对于早恋的女孩,家长应以理解和引导为主,避免简单粗暴的干涉。早恋可能由青春期心理变化、家庭关系疏离、同伴影响、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媒体环境影响等因素引起。1、青春期心理变化青春期...[详细]
2025-11-26 06:14
对于早恋的男孩怎样沟通
对于早恋的男孩怎样沟通
对于早恋的男孩,沟通时需要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避免直接否定或强制干预。早恋可能由青春期心理发展、情感需求、家庭关系、同伴影响、社会文化等因素引起,家长可通过建立信任、倾听感受、...[详细]
2025-11-25 17:00
对于一个自卑的人如何改善心态
自卑心态的改善需要结合认知调整与行为训练,可通过自我接纳、能力提升、社交互动、正向反馈、专业干预等方式逐步建立自信。一、自我接纳承认自卑情绪的存在是改变的第一步。通过记录情绪日记识别负面自我评价,区分事实与主观臆断。练习用中...[详细]
2025-11-25 15:20
对于性格偏执的人怎样沟通
与性格偏执的人沟通需要采用非对抗性语言、保持情绪稳定、明确表达意图、建立信任感和设定清晰边界。偏执倾向可能由成长经历、心理防御机制、认知偏差、人格特质或精神健康问题等因素引发,表现为过度警惕、误解他人动机、固执己见等特征。1...[详细]
2025-11-25 13:41
对于未发生的事情担心是什么原因
对于未发生的事情过度担心通常与焦虑倾向或广泛性焦虑障碍有关,可能由遗传易感性、认知偏差、压力积累、神经递质失衡、创伤经历等因素引起。一、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焦虑症病史的个体更易出现过度担忧。这类人群大脑杏仁核对潜在威胁的敏感度...[详细]
2025-11-25 12:02
对于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该怎么改变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可以通过心理干预、行为训练、家庭支持、社交技能培养和自我认知提升等方式逐步改变。这类行为模式通常与过度依赖外部评价、低自我价值感或成长环境中的高压控制有关,需要系统性调整。1、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孩子识...[详细]
2025-11-25 10:22
做人,别傻大方,便宜了别人,为难了自己
做人,别傻大方,便宜了别人,为难了自己
总有人把“吃亏是福”挂在嘴边,可现实往往是:你越懂事,越没人把你当回事。那些总抢着买单、主动揽活的“老好人”,最后反而成了人际关系里的“便利贴”。这不是教你变得自私,而是提醒你...[详细]
2025-11-25 09:33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