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人群心理 > 正文

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如果你以为仅此而已,那可太小看爸爸了

发布时间: 2021-10-29 10:34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爸爸的功能超人意料,千万不要小看爸爸!图源:jasonjohnsonblog

作者 | 唐义诚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又一年的父亲节要到了。对许多人来说,跟父亲表达感情一直是一件困难的事,毕竟,爸爸们的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找你妈去!”事实上,心理学家也非常青睐研究母婴关系,父亲的功能却鲜有提及。

爸爸们对我们的心理价值真的不值一提吗?事实恰恰相反,今天的文章将告诉你:爸爸在孩子心身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爸爸作陪,孩子更聪明

爸爸的养育对孩子大脑发育有积极作用,科学家做了一项以八齿鼠为对象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八齿鼠和人类很像,鼠妈妈和鼠爸爸分工合作养小老鼠,鼠爸爸会照顾小老鼠,等小老鼠长大了之后,鼠爸爸会陪它们玩。

研究发现,只有鼠爸爸待在窝里,小老鼠的大脑发育才会健全。如果出生后立即把鼠爸爸隔离开,小老鼠两个脑区内负责传递信息的突触连接的数量会大大减少。而且,在大脑突触发育阶段,如果爸爸不在身边,大脑皮层有一块区域的发育就会有缺陷,这个皮层负责做决策,还和情感等高级脑功能有关。

科学家推测,很多小时候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行为异常,可能就和这个区域突触的功能障碍有关系。

无独有偶,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会更高。为什么?道理非常简单。

因为母亲通常教会给孩子的是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使用方法等,而父亲经常从事家庭中修理车辆、机械、电器等的操作,使孩子对动手操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动手操作推动了孩子的想象力、感知能力、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和爸爸一起探索未知,图源:behance

爸爸作伴,语言能力和规则意识更好

许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还表明:爸爸带的孩子语言发展能力更好。为什么呢?

科学家推测,因为妈妈倾向用“娃娃语”跟孩子说话,就是孩子能理解的,比如“吃完饭饭我们去睡觉觉”这种语言。爸爸则喜欢用成人的语言跟孩子说话,刚才那句话,换了爸爸会直接说:“你来吃饭,然后去睡觉。”

这样说话孩子一开始比较难理解,但同时逼得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猜测,最后掌握更复杂的句子,和更多更难的词汇。所以父亲带出来的孩子,语言能力会更强。爸爸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帮助甚至可以持续影响孩子未来在学校的表现。

爸爸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最早的规则意识。研究发现,当爸爸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打闹时,孩子在游戏(摔跤、抛高、玩骑马、顶牛)中学到的东西对他们意义深远,他们学会了怎样玩得开心,制造噪音,观察他人,制定规则。

特别是在规则感上,打闹游戏有时候会让他们累、让他们痛,这时爸爸们就可以和他们讨论规则,比如不能伤害对方,什么时候该结束,而这样的亲身体验活动显然有助于培养男孩们的自控力。

爸爸带娃,社会适应性更佳

除此之外,爸爸还能促进孩子的社交发展。研究发现,如果爸爸多跟子女进行有趣、有感情的互动,孩子之后在学校里会更受欢迎。可能在这些互动中爸爸教会了孩子识别人的面部表情,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更高了。

同时,父亲与孩子的互动也帮助孩子扩大了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传统上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父亲一般具有比母亲更加广泛的交际面,同时,由于父亲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更加宏观和长远。

所以,孩子与父亲的交往可以让他们见识到更多的人和事,让他们学到父亲与其他人之间平等的、和谐的交往,有些爸爸会带着孩子去和陌生人社交,这会进一步激活孩子的沟通技巧,并诱发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而成功探索的经验又使得孩子获得新的信息,从而对未来的陌生环境表现出勇气,促进孩子的外向发展。

与妈妈相比,爸爸对孩子的意义更多在冒险,而非保护,很多妈妈觉得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的这种事情,爸爸可能觉得那就试试看吧,没什么大不了的,摔了就摔了吧,磕了就磕了吧,没关系,这让孩子们在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时,又有一定的空间去探险。

爸爸的陪伴,让孩子勇于探险,图源:aminoapps

相反,没有父亲的家庭,孩子特别害怕走出家门与其他人去交往,从而变得孤僻与自闭。研究表明,在缺乏父亲陪伴的家庭里,孩子会有更多的反社会行为,比如说撒谎、盗窃、斗殴等。同时他的智力、记忆等认知能力也发展得较慢,学业成绩也较差。

澳大利亚的一项统计显示,如果该国的所有爸爸每天多陪宝宝玩五分钟,政府就可以少花50亿澳元来处理青少年犯罪、药物滥用、专项教育等问题。由此可见,爸爸的陪伴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妈妈“放权”,爸爸更出色

即便如此,细察当下中国孩子的发展状况就会发现,许多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是缺席的,这被称为“爸爸的退行”,具体指的是,孩子出生后,年轻的爸爸受到巨大的压力,不知道怎么应对,于是选择逃避,成为一个不理智的“大孩子”,看起来也需要被照顾。

许多家庭中,即使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爸爸还可以在边上玩游戏,旁若无人。“爸爸的退行”会造成父亲功能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失。

为什么会有“爸爸的退行”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妈妈和孩子是共生关系,所以妈妈的母性从孩子未出生起就已经被培养出来了,她们更容易主动地去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可是,爸爸却不是。许多爸爸直到孩子1岁多了,才会意识到自己有孩子了。

另一方面,有些妈妈总是嫌爸爸带孩子笨手笨脚,觉得还不如自己来更省心,索性就不让爸爸碰孩子,这种爸爸硬生生地被挡在育儿大门之外的现象被称为“母亲守门效应”。

为了让爸爸更好地投入到养育中,妈妈可以多给丈夫一些机会,成年人的大脑有神经可塑性,用进废退,越不让爸爸带孩子,他就越带不好,但放心大胆地让爸爸带,保证会越带越好。每个男人的大脑都完全具备成为超级奶爸的潜质。

对爸爸来说,和孩子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是良好的育儿切入点,和孩子玩耍时,可以加入一些高难度动作,譬如:跳高、飞机抱等,更重要的是,爸爸给孩子的应该是“卷入式陪伴”,也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不要想其他事情,只有专注用心的陪伴,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爱。

最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的每个爸爸都要有积极参与育儿的勇气,来自你们的爱,将是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爸爸的爱,是孩子无尽的宝藏 | tumblr

文章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公众号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为什么爸爸带大的孩子会更优秀呢?
为什么爸爸带大的孩子会更优秀呢?
自古以来都是崇尚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孩子都由女性来带,男的外出赚钱。发展至今,这种情况已经有一些改善了,有小部分男性开始当起了奶爸,这是非常好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父亲不参与,孩子的成长中将会缺失这一部分,是不健全的。而且,父亲带孩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详细]
发布于 2024-08-19

最新推荐

不喜欢异性是什么病
不喜欢异性本身不是疾病,可能是个人性取向的体现或心理状态的暂时表现。性取向具有多样性,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均属于正常心理现象。若伴随自我认同困扰或情绪问题,可能与性别认同障碍、抑郁倾向等因素有关。1、性取向多样性人类性取向存在自然...[详细]
2025-07-03 05:25
不喜欢异性是成长中什么原因造成
不喜欢异性可能由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心理发展、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1、成长环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社交圈层和环境氛围可能影响性取向的认知。长期处于单一性别环境中可能减少与异性互动的机会,导致对异性缺乏兴趣。某些封闭或高压...[详细]
2025-07-02 15:42
不喜欢异性的三个特征
不喜欢异性的特征可能表现为缺乏情感吸引、回避亲密接触以及对异性话题无兴趣。这些特征通常与个人性取向、心理状态或成长经历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境分析。1、缺乏情感吸引对异性缺乏心动或浪漫幻想是核心表现。个体可能难以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感到排斥。部...[详细]
2025-07-02 13:34
不喜欢异性触碰是什么病
不喜欢异性触碰可能是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或特定恐惧症的表现。这类反应通常与心理防御机制、过往创伤经历或神经发育差异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境和伴随症状综合判断。1、社交焦虑障碍对异性触碰的排斥可能是社交焦虑的延伸表...[详细]
2025-07-02 11:25
不喜欢社交喜欢独处是病吗13岁
不喜欢社交喜欢独处通常不是病,可能是性格特质或阶段性心理需求的表现。13岁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独处偏好可能与内向性格、环境适应、自我探索、社交焦虑、高敏感特质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内向性格...[详细]
2025-07-02 09:17
不喜欢社交害怕社交
不喜欢社交害怕社交可能是社交焦虑的表现,通常与性格特质、成长经历、心理创伤、神经敏感、环境压力等因素有关。1、性格特质内向敏感的性格更容易对社交产生排斥,这类人群往往更关注自我感受,对外界评价过度敏感。高敏感人群的大脑对社交刺激的反应更强烈...[详细]
2025-07-02 07:08
不喜欢妈妈是什么心理
不喜欢妈妈是什么心理
不喜欢妈妈可能源于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冲突或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常见原因有童年创伤、控制型教养方式、价值观冲突、情感忽视、代际沟通障碍。1、童年创伤早期经历中的身体或情感伤害可能形成持久心理印记。若母亲曾长期采用贬低、体罚等不当教育手段,子女易产...[详细]
2025-07-02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