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人群心理 > 正文

强调感觉满意易让孩子抑郁 培养乐观品质要了解这些

发布时间: 2021-10-29 10:34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5岁的萱萱从舞蹈班回来,伤心地说:“妈妈,我真是个笨蛋。老师教的新动作,别的小朋友一学就会了,而我总是学不好。”

“妈妈小时候就没有舞蹈天赋,你跳不好随妈妈了”“妈妈看见了,但是你在妈妈心里是最棒的,你表现的很好了”“妈妈在工作中有时候也会碰见不顺利的事情,经过努力练习后,事情就能顺利解决。明天妈妈找老师学习一下新的动作,我们一起练习怎么样?”……面对孩子失败的经历,作为妈妈你会怎样解释?哪一种回应的方式更适宜?

实际上,父母如何解释孩子的失败经历对其日后能否形成乐观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乐观是儿童非常重要的品质,对其个性和未来的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悲观品质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感到抑郁,身体健康情况不如乐观的孩子,并且在学校、球场上及日后的工作中所获得的成绩低于其具有的潜在能力。因此,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美国积极心理学专家马丁·塞利格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孩子乐观品质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基因因素。

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比较,发现乐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这并不是影响孩子乐观与否的决定因素。

2.解释风格。

对好事或是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习惯性的看法,被称为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永久性的意思就是指坏事发生的时候,乐观的孩子会把它解释为暂时的,可以改变的,而悲观的孩子可能认为坏事是永远都在发生的,没有办法改变。例如,如果妈妈发了脾气,悲观的孩子会认为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坏脾气的妈妈(永久性),而乐观的孩子会认为我的妈妈从来没有这样坏脾气过(暂时的)。当好事发生的时候,结果正相反。而普遍性的维度是指,悲观的孩子会把一件事情做不好推及到自己其他的事情也同样不行,什么事情都会做不好。个人化的意思是指,当坏事和好事发生的时候我们是归因于内部(自己)还是外部(其他人和环境)。

父母所具有的解释风格会直接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具有积极的解释风格是很有必要的,父母首先要让自己变成具有乐观品质的人,才能培养具有乐观品质的孩子。

3.父母或者教师的批评方式。

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批评方式会影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孩子会运用他从所敬仰的成人那里学到的某种解释风格,来评价和批评自己。就像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如果妈妈说孩子没有舞蹈天赋,那么从此以后她将不喜欢跳舞,甚至回避这个行为。当老师批评孩子数学天赋太差时,这个孩子可能会对数学产生焦虑,并且不愿意再学习这门课程。

因此,作为家长或是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和评价要谨慎。我们不要让孩子总埋怨自己,要就事论事,要教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当孩子犯错时,必须负起责任并且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当出现的问题和孩子本身无关时,要让他们认为自己依旧是有价值的。

4.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的关系。

感觉满意的意思就是做完一件事情,为自己表现得好而感觉良好,表现满意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过程中我们表现得如何。一味强调感觉满意对儿童来说没有好处,会损害其自尊心。就像前文例子中的萱萱,如果妈妈告诉她,她表现得很好,虽然意图是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是这是个虚假的事实,这样强调感觉满意恰恰会让孩子失去掌控感,变得抑郁。我们应该更多地强调表现满意,鼓励孩子再去试试,努力来让事情变得更好,表扬孩子的努力、坚持和有耐心等。赞扬孩子的行为需要建立在孩子良好表现的基础之上。

乐观不仅可以抵御悲观的情绪,更是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培养乐观的孩子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但更需要我们成为具有乐观品质的父母。

作者:吉林省长春市心理医院(长春市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桑红

“达医晓护”供稿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乐观的孩子如何培养
乐观的孩子如何培养
培养乐观的孩子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情感引导、行为示范和环境塑造。主要有营造安全依恋关系、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适度进行挫折教育、培养积极归因习惯、提供自主选择机会等方法。一、营造安全依恋关系婴儿期及时回应生理需求能建立基本信任感,幼儿阶段通过拥抱等肢体接触传递安全感。学龄前儿童...[详细]
发布于 2025-06-22

最新推荐

不想工作是什么心理
不想工作可能由职业倦怠、抑郁情绪、价值感缺失、适应障碍、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引起。1、职业倦怠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情感耗竭,表现为对工作内容麻木冷漠。常见于教师、医护等高压行业,个体常伴随睡眠紊乱和慢性疲劳。可通过调整工作节奏、培养兴趣爱好缓解...[详细]
2025-07-04 05:51
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强迫症
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是强迫症
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之一,但需要结合具体症状判断。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伴有强烈的焦虑感。强迫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反复检查、过度清洁、强迫计数、强迫性怀疑等。强迫性怀疑是强迫症的常见症...[详细]
2025-07-03 16:08
不喜欢与人社交是心理疾病吗
不喜欢与人社交不一定是心理疾病,可能是性格内向的表现,也可能与社交焦虑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心理问题有关。1、性格内向性格内向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表现为更倾向于独处、在社交中消耗能量而非获取能量。内向者通常有少量深...[详细]
2025-07-03 14:00
不喜欢异性是心理疾病吗 不喜欢异性正常吗
不喜欢异性不属于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性取向差异。性取向包含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多种类型,不喜欢异性可能与先天因素、心理发展、社会环境等有关。若伴随自我认同困扰或情绪问题,建议寻求专业评估。性取向是人类情感与性吸引力的自然表现,不...[详细]
2025-07-03 11:51
不喜欢异性是心理疾病吗 不喜欢异性恋原因
不喜欢异性不属于心理疾病,可能是个人性取向的自然表现或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性取向具有多样性,主要有先天生理因素、成长环境影响、情感经历差异、自我认知发展、文化社会压力等原因。一、先天生理因素部分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激素水平等...[详细]
2025-07-03 09:42
不喜欢异性是什么心理
不喜欢异性可能是个人性取向的自然表现,也可能与心理发展、环境因素或情感经历有关。性取向的多样性包括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等,均属于正常心理现象。一、性取向多样性性取向是情感与性吸引的指向,同性恋、双性恋或无性恋等非异性恋倾向是人类正常的心理...[详细]
2025-07-03 07:34
不喜欢异性是什么病
不喜欢异性本身不是疾病,可能是个人性取向的体现或心理状态的暂时表现。性取向具有多样性,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均属于正常心理现象。若伴随自我认同困扰或情绪问题,可能与性别认同障碍、抑郁倾向等因素有关。1、性取向多样性人类性取向存在自然...[详细]
2025-07-03 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