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人群心理 > 正文

成为好家庭的必要条件,要记住距离产生美

发布时间: 2024-08-19 13:11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之前有个热播的韩剧《请吃饭的漂亮姐姐》 里,有一个地方让人印象深刻——女主角尹珍雅已经35岁了,还跟父母住在一起,爱上闺蜜的弟弟之后,更是谈恋爱都偷偷摸摸,不敢跟父母说。

当她妈妈知道她爱上了闺蜜的弟弟,更是百般不同意,母女俩相爱相杀,纠缠不清,令人唏嘘。

看到这里的时候,小编就一直在想,一个已经35岁的成年人,为什么不能自由谈一场自己想要的恋爱?

其实,仔细想想,像尹珍雅这样跟父母纠缠的成年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已经成年,还跟父母在一起吃住,事事都还在让父母操办;

已经结婚生子,还跟依赖着父母生活,把自己的儿女让父母照顾;

父母想让孩子独立,不放心,总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

孩子想让父母独立,又觉得自己不孝顺,不能常伴在父母身边……

这种“共生”的家庭关系在东亚最是典型,由此形成一个个关系紧密的家庭,同时,也累积了一代代的家庭矛盾。

成为好家庭的必要条件,要记住距离产生美

01.父母和孩子,谁不肯“断奶”

“共生”关系的家庭,往往缺少“分离感”:孩子虽然成年,但是父母依然会以监护人自居,爱着或控制着孩子。

微博上曾有个段子,就描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用心良苦”:

5岁,我给你报了少年宫;

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我给你报了公务员;

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即便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还是想为他们安排好道路。

小L是80后独生子,从小被父母宠到大。父母只要他学习好,什么都不要他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小L结婚有了孩子后,父母为了方便照看儿子和孙子,特地在小L同一个小区租了房子。?父亲负责带孙子;母亲承包家务,负责家中的大小琐事。

小夫妇下班回到家,就往沙发上一躺,一人握着一部手机……

一开始,老俩口还挺乐呵地照顾孙子,直到孙子4岁多,越来越顽皮,他们渐渐觉得力不从心,然而,想想能让儿子少点压力,就忍下来了。

老俩口心理其实也矛盾:既希望孩子独立,又失落于孩子可能不需要父母了,同时还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

像小L父母这样含辛茹苦的中国式家长,归根到底是他们把自己的价值感都放在孩子身上,看不到除此之外自己的价值。某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

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

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这种“牺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有些现实和残忍:

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实现自己的占有欲;

通过对孩子的依赖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

通过对孩子的呵护来寻找价值感。

其实,成年人最害怕的,除了生活的压力、情感的重担,还有父母的期望和眼光。

特别是传统的父母,他们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几乎就放弃了自己,父母这个身份,将伴随他们接下来漫长的人生,孩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中心和价值的结晶。

成为好家庭的必要条件,要记住距离产生美

02.父母得体地退场,是一种修养

父母离不开孩子,是父母不愿意成长,不愿意从父母身份毕业。可也有不少孩子,成年后离不开父母,宁愿呆在共生的亲子关系里,也不愿意独立。

一方面,他们缺乏内在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让父母伤心,认为自己不孝顺。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以各种方式使自己停留在需要被父母照顾的状态中,来缓解父母被抛弃的焦虑。由此陷入互相胶着、互相“需要”的共生关系:

我不离开孩子,是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

我不离开父母,是担心父母没了情感寄托。

可是,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和父母分离,各自进入自己的成人世界,活出自己的样子。这种心理断奶在孩子青春期就应该完成,同时,父母也应该“断奶”,得体退出孩子的生活:

在生活中脱离孩子、消除情感上的依赖性。

成年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不用把父母的价值背在自己身上,父母也不应把自己的价值放在孩子身上,我们都应该有各自精彩的人生。

接受“父母身份是有期限的”这一现实。

每个孩子寻求独立的年龄会有差异,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需要时,父母就应该做好各自分离的准备。这有些残忍,过程中也许艰难,却是成年人真正独立必须面对的现实。

03.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其实孩子和父母,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 小时候,孩子仰视父母 ,靠父母的照顾才能成长;长大后,父母仰视孩子, 靠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模式下的家庭,很难各自独立。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什么是界限感?是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界限感,会让一段关系变得舒服,是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乐。

心理学者曾奇峰说:

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扶养者分离。

高品质的亲子关系,教会孩子学会像成人那样去爱:尊重父母,不必为他们的冲突负责,而是学会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

成为好家庭的必要条件,要记住距离产生美

每个家庭,都需要在特定的时候,举行一个温和而坚定的“独立仪式”。

代表从此以后孩子能够从这个家庭中独立出去,为自己负责,比如孩子搬离父母家。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不必追”三个字道出了亲子之爱的真谛。

父母与孩子亲密是为了最终的别离。在别离之后,另一种亲密即将发生,那就是拥有自我的父母和不断长大的孩子。

其实,父母子女一场,活成自己,是孩子和父母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实现快速受孕的3个必要条件
实现快速受孕的3个必要条件
有些特别喜欢孩子的女性朋友婚后想尽快要个宝宝,我们要知道,快速怀孕是需要条件和基础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快速怀孕的3个前提条件。1、女性的体重要保持标准正因为现在流行的是骨...[详细]
发布于 2013-08-28

最新推荐

冲动易怒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冲动易怒型人格
冲动易怒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冲动易怒型人格
冲动易怒的性格通常由遗传因素、童年创伤、压力积累、神经生化失衡、人格障碍倾向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这类性格特征可能表现为情绪爆发频繁、行为控制力弱、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长期存...[详细]
2025-11-29 05:00
冲动易怒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冲动易怒是躁狂吗
冲动易怒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冲动易怒是躁狂吗
冲动易怒的性格可能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心理压力、神经生理异常以及人格特质有关,但冲动易怒并不等同于躁狂。躁狂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而冲动易怒可能是多种心理或生理因素的综合...[详细]
2025-11-28 15:20
冲动易怒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冲动易怒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冲动易怒的性格通常由遗传因素、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社会环境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形成。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天生具有较高的情绪敏感性,这与基因中调控神经递质的表达有关。研究发现某些控...[详细]
2025-11-28 13:16
冲动易怒的脾气怎么改
冲动易怒的脾气怎么改
冲动易怒的脾气可以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认知行为调整、压力释放、环境优化和规律作息等方式改善。1、情绪管理训练学习识别愤怒的生理信号,如心跳加速或肌肉紧绷,通过深呼吸或暂时离开冲突...[详细]
2025-11-28 11:12
冲动型人格障碍怎么相处
冲动型人格障碍怎么相处
与冲动型人格障碍者相处需要保持情绪稳定、设定清晰界限、避免正面冲突、鼓励专业治疗、建立支持系统。这类人群常因情绪失控引发人际矛盾,但通过针对性策略可减少摩擦。1、保持情绪稳定面...[详细]
2025-11-28 09:08
父母一开口就烦躁?这可能是你的心理在预警
父母一开口就烦躁?这可能是你的心理在预警
每次父母打来电话,你还没接起来就开始莫名烦躁?他们刚说"最.近怎么样",你就想立刻挂断?这种反应背后藏着比"代沟"更复杂的心理机制。心理学家发现,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这种情绪反应,...[详细]
2025-11-28 07:58
冲动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
冲动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童年创伤、神经生物学异常、社会环境影响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缺陷。该障碍表现为情绪失控、攻击行为、缺乏规划性等特征,需通过药物与心理治疗综合干...[详细]
2025-11-28 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