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人群心理 > 正文

家长做到这些,你的孩子不再沉迷手机游戏

发布时间: 2021-11-10 18:37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用过多的时间在手机上,尤其是手机游戏,他们担心孩子的这种做法耽误了学习,累坏了眼睛,影响了睡眠,手机成了父母与孩子抢夺的重要物件,无形当中也增加了手机的重要性。这也是当下父母与子女矛盾冲突的主要方面。那么如何让你的孩子不再沉迷手机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孩子迷恋手机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这是个社会问题。我们成年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12月,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5.69小时,比2017年增加1个小时。2020年是什么情况我没有看到新的数据,但是按照规律只会高于2018年的每天5.69小时这个数字。试想一下,一天24小时,除去睡眠8小时计算,上班8小时,剩余的8小时的71%我们都在上网,浏览信息,刷抖音,读网络小说,玩游戏等等。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有影响的。

其次孩子的学习压力真的很大。先是课业压力,除了学校里的课程作业,还有课外的辅导班,一个个赶场,周末比平时还累;学业难度增加,家长和老师都要成绩,压力都落在了孩子身上。

再次孩子的人际关系压力。青少年是身份,同一性养成阶段,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于融入群体的需要很强烈,而孩子们又大多不善于解决人际困扰;有的孩子会遭遇校园暴力却不敢声张;有的孩子对授课老师不满而不愿上他的课等等,这些都成为学业压力之外主要压力之一。

另外孩子感受的家庭压力。孩子主要的成长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庭氛围是紧张焦虑的,压抑的,还是和谐宽松的对孩子很重要。夫妻关系不合,父母一方缺位,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等会带给孩子很大压力。

还有就是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累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性差,抗挫折能力低,情绪方面的问题等等。青少年与父母的对抗也有其发展方面的特点,是自主权的争夺,有时只是为了对抗而对抗。

如此多方面的压力,孩子们不知如何应对,于是把手机当做出口。手机游戏能让孩子们暂时逃离现实,得到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成就感,归属感。有些孩子为了融入小群体寻找共同话题而打游戏。当父母们看到孩子的难处,感受到孩子的感受,那么当孩子迷恋手机时,做的不符合学校老师或父母意愿时不至于不给孩子留活路。

我们接下来说说如何让孩子不再迷恋手机。

1. 家长要改变观念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手机让孩子们获得了很多新知识,新信息,也是交友的一种方式,在孩子们缓解压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们要监督的是孩子用手机的时间。

2. 减少孩子的压力

如果辅导班太多要适当削减,多和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人际关系状况,给孩子正确的指导而不是跟孩子说“你管好学习就行了,这些都不重要”,这是一种压制,只会让孩子更烦;要了解孩子是否遇到校园暴力等等,减少孩子在校压力。(通常这些问题也会导致孩子不愿上学)。《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心理扭曲甚至犯罪,跟他的学校人际关系压力,家庭缺少真心的关爱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3.改善和孩子的关系

要解决现有的问题就要先搞好和孩子的关系,可以设想一下你会接受一个和你关系不好的人的建议吗?改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内心理解孩子,共情孩子。所谓共情简单说就是能体会孩子的感受,并表达你的感受。

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不论是学业还是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4.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

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心智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形成都非常重要。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一个焦虑的孩子对于手机的依赖远远大于没有焦虑的孩子。

5.家长要做好表率

如果你回家后就窝在沙发上看手机,那么你让孩子怎么拒绝手机的诱惑呢?

6.对于孩子成长中形成的问题,青春期恰是改正的机会,家长的改变会带来孩子的改变。

7.陪伴孩子一起运动,分享音乐,一起探讨人生,给孩子正向引导,放宽格局。但切忌唠叨,要学会倾听。

借用纪伯伦的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所以,爱我们的孩子吧,当他(她)感受到你的爱,内心充盈时他(她)自然不会从手机中寻找本该我们给他(她)的。

作者简介:

吕丽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5149人入驻年限9.5年

预约咨询私聊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如何让孩子不沉迷手机游戏
如何让孩子不沉迷手机游戏
减少孩子对手机游戏的沉迷需要家长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设定规则、转移兴趣、亲子互动、环境控制和榜样示范。1、设定规则明确每日使用时长和时段,建议学龄前儿童单次不超过2...[详细]
发布于 2025-11-07

最新推荐

对于早恋的女孩应该怎么处理
对于早恋的女孩应该怎么处理
对于早恋的女孩,家长应以理解和引导为主,避免简单粗暴的干涉。早恋可能由青春期心理变化、家庭关系疏离、同伴影响、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媒体环境影响等因素引起。1、青春期心理变化青春期...[详细]
2025-11-26 06:14
对于早恋的男孩怎样沟通
对于早恋的男孩怎样沟通
对于早恋的男孩,沟通时需要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避免直接否定或强制干预。早恋可能由青春期心理发展、情感需求、家庭关系、同伴影响、社会文化等因素引起,家长可通过建立信任、倾听感受、...[详细]
2025-11-25 17:00
对于一个自卑的人如何改善心态
自卑心态的改善需要结合认知调整与行为训练,可通过自我接纳、能力提升、社交互动、正向反馈、专业干预等方式逐步建立自信。一、自我接纳承认自卑情绪的存在是改变的第一步。通过记录情绪日记识别负面自我评价,区分事实与主观臆断。练习用中...[详细]
2025-11-25 15:20
对于性格偏执的人怎样沟通
与性格偏执的人沟通需要采用非对抗性语言、保持情绪稳定、明确表达意图、建立信任感和设定清晰边界。偏执倾向可能由成长经历、心理防御机制、认知偏差、人格特质或精神健康问题等因素引发,表现为过度警惕、误解他人动机、固执己见等特征。1...[详细]
2025-11-25 13:41
对于未发生的事情担心是什么原因
对于未发生的事情过度担心通常与焦虑倾向或广泛性焦虑障碍有关,可能由遗传易感性、认知偏差、压力积累、神经递质失衡、创伤经历等因素引起。一、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焦虑症病史的个体更易出现过度担忧。这类人群大脑杏仁核对潜在威胁的敏感度...[详细]
2025-11-25 12:02
对于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该怎么改变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可以通过心理干预、行为训练、家庭支持、社交技能培养和自我认知提升等方式逐步改变。这类行为模式通常与过度依赖外部评价、低自我价值感或成长环境中的高压控制有关,需要系统性调整。1、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孩子识...[详细]
2025-11-25 10:22
做人,别傻大方,便宜了别人,为难了自己
做人,别傻大方,便宜了别人,为难了自己
总有人把“吃亏是福”挂在嘴边,可现实往往是:你越懂事,越没人把你当回事。那些总抢着买单、主动揽活的“老好人”,最后反而成了人际关系里的“便利贴”。这不是教你变得自私,而是提醒你...[详细]
2025-11-25 09:33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