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属于心理疾病范畴,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行为。强迫症的核心特征包括无法控制的侵入性想法、重复性仪式行为、伴随显著焦虑感。
国际疾病分类将强迫症归类为焦虑相关障碍,诊断需满足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且造成社会功能损害。典型表现包括反复检查门锁、过度清洁、数字仪式等行为,以及伤害性闯入思维等心理症状。
强迫症与大脑前额叶-纹状体环路功能异常有关,神经递质5-羟色胺系统失衡是重要生物学基础。心理层面多源于对不确定感的过度防御,通过仪式行为暂时缓解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轻度表现为短暂重复行为不影响生活,中度需花费1-3小时执行仪式,重度患者可能完全丧失社会功能。部分患者会伴随抽动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等共病情况。
需符合三大核心要素:患者能意识到症状不合理、主观抵抗失败、症状耗费大量时间。需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等导致的类似表现。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反应预防是首选心理治疗,药物可选舍曲林、氟西汀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严重病例可考虑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
建立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情绪状态,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饮食方面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香蕉、燕麦等食物,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家庭成员应避免批评患者的强迫行为,转而鼓励其延迟执行仪式的时间。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抑郁倾向时,建议及时到精神科门诊进行专业评估。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