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知识 > 正文

孔雀心态:孩子爱攀比,请打开这3个锦囊

发布时间: 2021-10-22 10:55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谁衣服好看、谁更受老师欢迎、谁爸妈更有钱……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满足,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稍不留神间会造就“孔雀心态”。攀比、炫耀、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健康”行为,家长常常不知所措。

为解决孩子的“孔雀心态”,家长怎么正确应对、引导,让孩子走上“正途”?看看这三个锦囊吧。

01

困扰一:孩子爱攀比 “炫富”变习惯

“我妈晚上开宝马接我回家,你妈开的什么车?”6岁的王语(化名)是渝北区某幼儿园的学生,在班上,他总会向同班同学如此炫耀。“我爸爸以前也开的宝马,不过最近换了辆宾利,他说这个更洋气些。”何南(化名)是王语的好伙伴,两人的谈话中常常离不开物质上的攀比。

曾在某夏令营工作过的小刘对此深有感触。“有一次组织孩子们做游戏,为了鼓励他们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我们将任务奖励设置为若干5角钱一张的券。”小刘告诉记者,知道游戏规则后,几个孩子就跳出来说:“我爸一天赚上万元,你给5角钱,什么都干不了,我不玩。”

券本是一种形式,是游戏中的一种激励条件,但一些孩子认为得到的物质是什么才重要,而不是游戏过程中所能学习的东西。

锦囊1

不必忌讳谈钱

引导孩子发现物质外的闪光点

追求物质并不是件坏事,家长不必忌讳和孩子谈钱。孩子向往更好的事物也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提出超出家庭情况的物质攀比,家长切忌粗暴拒绝,这会让孩子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询问他为什么想要这种东西,同时分析家里的情况,拟定一个计划,希望在他的参与下和父母一起来实现目标。如果孩子在人际交往上出现“嫌贫爱富”的情况,那么家长则要教孩子在金钱之外,从多方面发现一个人的闪光点,比如道德、能力等。

孩子出现爱攀比、虚荣、争强好胜的心态,被称之为“孔雀心态”

02

困扰二:急于被关注不能忍受“被忽视”

“裤子太难看,同学都穿漂亮裙子,我不穿这件,不穿这件……”昨日早晨,在准备去幼儿园上学前,家住綦江的5岁女孩宋云云(化名),坐在地上赖着不换粉红裙子就不上学。宋妈妈只好将一天前洗好的裙子从晾衣架上收下来,孩子顿时喜笑颜开。宋妈妈说,孩子如此表现,是想引起老师更多的关注。“有一次,班上老师夸一名同学的红裙子好看,孩子就嚷着要我买了一条更漂亮的,果然,老师夸她穿着像公主,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

小韩是沙坪坝某幼儿园的老师,班上学生的“孔雀心态”让他苦恼不已。“同一组的孩子,每次发奖品,我都不知道先发谁。”小韩告诉记者,有些孩子很在意先后顺序,如果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领奖”的,就会哭闹,让人伤神。

锦囊2

应该赏识适度

家长老师别把夸赞当“口头禅”

小孩年龄越小,越难客观评价自己,往往通过被别人的夸赞中找到存在感。当孩子被夸奖惯了,虚荣心就会膨胀无度,在自我认识能力上出现偏差。

因此,作为家长或老师赞美孩子应该赏识适度,别把夸赞当“口头禅”。一是,表扬一定要务实、恰如其分,不能过度。二是,少当着孩子的面给他评功摆好,因为这会无形中助长孩子逞强的毛病。

探讨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孔雀心态”?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生物,会在与别人的相处中本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昨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曹贵康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四五岁到十几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形成的阶段,出现攀比、争强好胜的心理是一个自然现象。但不是所有孩子都会表现得很激烈,出现“孔雀心态”的孩子,受三方面的人际影响:

首先是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有的父母喜欢攀比,或是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

其次是老师的互动。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倾向于和别的孩子比较,而老师的喜好、赞美和倾向性表达,会塑造孩子们的取向。

再次是同伴的往来。越大的孩子受同伴们的影响越大。同伴的喜好会成为孩子的取舍标准。比如在一个圈子中,同伴喜欢炫耀,孩子就有跟风心理。

03

困扰三:不接受比谁差 用过激行为逃避

家住大渡口的兰女士有个5岁的女儿果果,总是不愿接受任何的比谁差。“一次果果和我朋友的女儿同时学跳舞,结果朋友女儿学得比较快,我夸了两句,果果就怄气、不再学了!”兰女士说,平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爱夸果果,但只要有什么“特长”比不过其他小朋友,她就会生气、懊恼,有时候还会出手打人。

昨日,江津区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小军(化名)正读小学二年级,考试总是第一名,但某一次,成绩变成了第二名,“老师告诉我,他悄悄把第一名的试卷给撕了。”虽然小军很快认了错,张女士仍然担心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锦囊3

应转移焦点

别对失败“就事论事”

孩子受挫折、受委屈后,攻击性会变强。面对一个失败的结果,作为家长、老师,切忌不能“就事论事”。如果家长也只重视结果,成年人给孩子的反馈会让他遭受更大的打击。这时候要帮助孩子转移关注焦点,寻找达到结果的过程中他做得还不错的地方。其实家长、老师不是只重结果,孩子的这种“害怕失败”的情绪就会极大缓解。

作者简介:

张兰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4.5万人入驻年限10.9年

预约咨询私聊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家长怎么正确引导孩子走上
家长怎么正确引导孩子走上"正途" 打开3个锦囊一看便知
谁衣服好看、谁更受老师欢迎、谁爸妈更有钱……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满足,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稍不留神间会造就“孔雀心态”。攀比、炫耀、争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面...[详细]
发布于 2022-02-16

最新推荐

如何练就超强记忆力 怎么能练记忆力
提升记忆力可通过科学训练与生活习惯调整实现,主要有联想记忆法、间隔重复法、感官协同法、睡眠巩固法、情绪调节法五种核心方法。一、联想记忆法将新信息与已知事物建立联系能显著提升记忆效率。通过构建图像联想、故事串联或空间定位,大脑...[详细]
2025-11-23 17:00
如何哭出来最快的方法
如何哭出来最快的方法
通过刺激情绪或生理反应可以较快引发流泪,常见方法包括回忆悲伤事件、观看催泪影视作品、切洋葱等物理刺激。回忆强烈的情感经历是触发哭泣的有效方式。当人们回想失去亲人、遭遇背叛或经历...[详细]
2025-11-23 15:45
如何控制自己不联系一个人
控制自己不联系一个人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设定心理界限、减少触发场景、建立替代行为、寻求社会支持等方法实现。1、转移注意力将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或兴趣爱好中能有效减少联系冲动。可以制定每日任务清单,优先完成重要事项;培养需要专注...[详细]
2025-11-23 14:06
如何控制心理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可通过调整认知方式、建立情绪宣泄渠道、培养兴趣爱好、改善人际关系、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缓解。心理不平衡通常由压力积累、攀比心理、目标落差、性格敏感、创伤事件等因素引起。1、调整认知方式认知重构是改善心理失衡的基础。当...[详细]
2025-11-23 12:26
如何控制社交恐惧症
如何控制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暴露疗法、社交技能训练、正念减压等方式改善。社交恐惧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童年创伤、大脑结构异常、负面社交经历、性格特质等因素有关。1、认知...[详细]
2025-11-23 10:47
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
克制欲望需要结合认知调整、行为干预和环境管理等多维度策略,关键在于建立延迟满足的能力与替代性满足机制。1、认知重构通过理性分析欲望背后的真实需求,区分必要与非必要欲望。记录冲动产生时的情境与情绪,识别触发点。将长期目标可视化...[详细]
2025-11-23 09:08
如何克服自己的胆小
如何克服自己的胆小
克服胆小可以通过逐步暴露法、认知行为调整、正念训练、社交技能提升和身体锻炼等方法实现。胆小可能由先天性格、成长环境、负面经历、焦虑倾向或缺乏自信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心理调适与行为...[详细]
2025-11-23 07:28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