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不属于精神病范畴,而是神经发育障碍。多动症在精神疾病分类中未进行等级划分,主要归类于国际疾病分类中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核心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
多动症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与大脑前额叶功能异常相关。精神病通常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两者发病机制不同。多动症患者不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较轻。
根据DSM-5诊断体系,多动症需满足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访谈、行为量表和认知评估,无需进行精神病症状筛查。
典型症状包括学习时注意力涣散、频繁小动作、难以遵守规则等。与精神病患者不同,多动症儿童能保持现实检验能力,情绪反应与情境相符,无思维联想障碍。
主要采用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结合的方式。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可改善注意力,行为疗法帮助建立规则意识。精神病治疗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不适用于多动症。
约60%患儿症状持续至成年,但通过干预可正常就学就业。精神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药物维持,社会功能受损更显著。两者在康复目标和预后评估上存在本质区别。
建议家长避免将多动症与精神病混淆,及时到儿童心理科就诊。日常可通过结构化日程安排、正向行为强化等方式改善症状,保证每日1小时户外活动,限制电子屏幕时间在2小时内。饮食注意补充Omega-3脂肪酸,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神经发育。学校可提供个性化教育计划,如延长考试时间、调整座位等适应性措施。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
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