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心理频道 > 心理知识 > 正文

自私行为的心理学定义

发布时间: 2025-06-12 10:03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自私行为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个体优先满足自身需求而忽视他人利益的倾向性行为,主要与基因本能、资源竞争、心理防御、社会学习、人格特质等因素相关。

1、基因本能:

进化心理学认为自私倾向部分源于生存本能。基因为确保自身延续会驱动个体争夺有限资源,这种原始本能可能表现为现代社会的利己行为。新生儿啼哭索取关注、儿童争抢玩具等现象均体现生物本能的利己性。

2、资源竞争:

当个体感知到资源匮乏时,大脑杏仁核会触发危机反应。职场晋升名额有限引发的互相倾轧、疫情期间囤积物资等行为,都是资源竞争压力下产生的适应性自私策略,这种状态可能伴随焦虑、敌意等情绪反应。

3、心理防御:

童年期情感忽视或创伤经历可能形成过度自我保护机制。这类人群常将"先发制人"作为人际关系准则,表现为拒绝分享、推卸责任等行为,其本质是通过建立心理屏障缓解潜在的被伤害恐惧。

4、社会学习:

观察学习在自私行为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若成长环境中重要他人常通过损人利己获益,个体可能内化这种模式。商业竞争中恶性压价、家庭中溺爱导致的自我中心等,均属习得性自私行为。

5、人格特质:

黑暗三联征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与自私行为显著相关。这类人格往往缺乏共情能力,将他人视为工具,典型表现为情感剥削、规则漠视等,可能伴随操纵他人满足私欲的行为模式。

改善自私行为需结合系统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识别非理性信念,团体训练能提升共情能力,正念练习有助于增强情绪觉察。日常生活中可通过记录利他行为、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家庭和社会应避免强化自私获益的反馈机制,建立合作共赢的奖励体系。长期调整需关注早期教育中的物权意识培养和挫折承受力训练,成年人可定期进行人格量表评估以便及时干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内向的心理学定义
内向的心理学定义
内向是一种以内在心理活动为主导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能量来源于独处、偏好深度思考与有限社交。内向的核心特征包括精力恢复方式、社交偏好、信息处理模式、决策风格及环境适应性五...[详细]
发布于 2025-06-13

最新推荐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心理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心理
克服社交恐惧症可通过认知行为调整、渐进式暴露训练、正念减压练习、社交技能提升及必要时的专业心理干预实现。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过度焦虑,可能影响人际交往与日常生活质量...[详细]
2025-11-22 16:35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呢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呢
克服社交恐惧症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渐进式暴露训练、正念冥想、社交技能训练、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社交恐惧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童年创伤、神经递质失衡、负面社交经历、性格特质等因素有关...[详细]
2025-11-22 14:55
一个人内耗的根源,是期待值太高
一个人内耗的根源,是期待值太高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条公式:问题=期待值-实际情况。这意味着,如果在实际不变的条件下,你对某件事的期待值越高,“问题”便容易被强化,随之会造成内耗。[详细]
2025-11-22 13:57
有性和没性,区别竟然这么大!第一条就扎心了
有性和没性,区别竟然这么大!第一条就扎心了
幸福且长久的婚姻,离不开两个“性”,一个是性格,一个是性生.活。彼此适合的性格很重要,性生.活在一段婚姻关系中,从来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科学调查表明,有性生.活的夫妻比没性生....[详细]
2025-11-04 10:23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的自我暗示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的自我暗示
克服社交恐惧症的自我暗示需要结合认知调整与行为训练,主要通过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建立正向心理暗示、逐步暴露脱敏、强化社交技能、培养自我接纳等方法实现。社交恐惧症的核心是对他人负面...[详细]
2025-11-22 13:16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的自卑感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的自卑感
克服社交恐惧症的自卑感需要通过心理调整和行为训练逐步实现,主要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渐进式暴露训练、正念冥想、社交技能提升和建立支持系统。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详细]
2025-11-22 11:37
男人过了五十,还找女人,无非是这三个原因
男人过了五十,还找女人,无非是这三个原因
五十岁后的情感需求往往被贴上各种标签,但鲜少有人真正理解这个阶段男性的心理变化。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情感选择背后,藏着被忽视的生命密码。[详细]
2025-11-22 10:37